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宣传部长虞爱华:在文化融合中建设文化强省

2018年12月25日 08:04    来源:光明日报    虞爱华

  原标题:在文化融合中建设文化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能体现创新的工作,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面对创新的时代潮流,一些国有文化企业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开始“看不起”的不以为然,到“输不起”的悲观消沉,再到直面挑战“再奋起”的发力自强,融合之路愈走愈宽广、创新发展越干越有信心。实践证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文化创新发展重在融合、难在融合、成在融合。安徽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与新理念融合。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文化融合首要是与新思想、新理念相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文化企业有大也有小、文化产业规模不大也不小,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居中部地区第1位,新华发行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已经是第9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今年起,我们不一味在体量上求大求全,重在质量上求好求新,全面启动实施了省属文化企业“瘦身强体”工程,做强文化主业,压缩无关辅业、淘汰僵尸企业,已关停并转20余家公司,缩减管理层级至3~4级,全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努力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二是与新技术融合。新技术是“双刃剑”,既可以摧枯拉朽颠覆传统,也可以点石成金创造奇迹,可谓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积极适应、主动运用。比如,加快推进艺术与技术“两术”融合,在全国首创“有戏安徽”专区,实现戏曲演出剧场、电视、网络、手机、广播“五位一体”传播。目前已直播45场,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是线下剧场人数220多倍,成为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有效地留住老戏迷,吸引新粉丝。

  三是与新模式融合。文化融合不仅有新技术的倒逼,也有新模式的助力。实践证明,互联网时代,拥有胜人一筹的创新模式,丝毫不亚于创新技术带来的领先优势。我们顺应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出全国首家共享书店,读者只需用手机扫码下载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就可以每次借2本图书,免费借阅10天,在新华书店拿书不要钱、多看还有奖,创新传统书店运营模式。目前在全国共开设了43家共享书店,首家共享书店日均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96%,书店营业收入上涨近20%,一度困难重重的实体书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是与新机制融合。众所周知,抓融合发展,惰性是最大的隐患,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对此,我们从机制上开题破局、激发活力,在“三改”上下功夫:改革文化扶持政策,改变绩效考核方法,改进文艺评奖制度。各类文化强省资金由事前补变为事后奖、由补单位主体变为既补主体又补主创。对优秀文化人才既给经济待遇也给政治礼遇,全省共有53名一线文艺工作者当选省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今年,我们开展“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8个系列活动,邀请200多位全国知名摄影家、音乐家、作家、诗人、曲艺家、书法家、画家、编剧,先后到安徽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同时,也为安徽相应艺术门类把脉会诊、点拨指导。

  文化融合潜力无限,创新发展前景灿烂。我们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学习借鉴沪苏浙好做法好经验,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在主动中参与联动、在沟通中形成联通、在协调中达到协作、在自强中实现真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安徽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虞爱华,系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发展文化金融重在增强“黏性”      2018年12月24日
  • · 期待“文旅融合”成为新增长极      2018年12月21日
  • · 旅游集团做强中国品牌      2018年12月21日
  • · 诗与远方结合 尽显巴蜀文旅力量      2018年12月20日
  • · 悠悠江南 文脉流传      2018年12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安徽宣传部长虞爱华:在文化融合中建设文化强省

    2018-12-25 08:0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文化融合中建设文化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能体现创新的工作,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面对创新的时代潮流,一些国有文化企业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开始“看不起”的不以为然,到“输不起”的悲观消沉,再到直面挑战“再奋起”的发力自强,融合之路愈走愈宽广、创新发展越干越有信心。实践证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文化创新发展重在融合、难在融合、成在融合。安徽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与新理念融合。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文化融合首要是与新思想、新理念相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文化企业有大也有小、文化产业规模不大也不小,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居中部地区第1位,新华发行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已经是第9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今年起,我们不一味在体量上求大求全,重在质量上求好求新,全面启动实施了省属文化企业“瘦身强体”工程,做强文化主业,压缩无关辅业、淘汰僵尸企业,已关停并转20余家公司,缩减管理层级至3~4级,全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努力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二是与新技术融合。新技术是“双刃剑”,既可以摧枯拉朽颠覆传统,也可以点石成金创造奇迹,可谓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积极适应、主动运用。比如,加快推进艺术与技术“两术”融合,在全国首创“有戏安徽”专区,实现戏曲演出剧场、电视、网络、手机、广播“五位一体”传播。目前已直播45场,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是线下剧场人数220多倍,成为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有效地留住老戏迷,吸引新粉丝。

      三是与新模式融合。文化融合不仅有新技术的倒逼,也有新模式的助力。实践证明,互联网时代,拥有胜人一筹的创新模式,丝毫不亚于创新技术带来的领先优势。我们顺应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出全国首家共享书店,读者只需用手机扫码下载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就可以每次借2本图书,免费借阅10天,在新华书店拿书不要钱、多看还有奖,创新传统书店运营模式。目前在全国共开设了43家共享书店,首家共享书店日均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96%,书店营业收入上涨近20%,一度困难重重的实体书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是与新机制融合。众所周知,抓融合发展,惰性是最大的隐患,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对此,我们从机制上开题破局、激发活力,在“三改”上下功夫:改革文化扶持政策,改变绩效考核方法,改进文艺评奖制度。各类文化强省资金由事前补变为事后奖、由补单位主体变为既补主体又补主创。对优秀文化人才既给经济待遇也给政治礼遇,全省共有53名一线文艺工作者当选省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今年,我们开展“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8个系列活动,邀请200多位全国知名摄影家、音乐家、作家、诗人、曲艺家、书法家、画家、编剧,先后到安徽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同时,也为安徽相应艺术门类把脉会诊、点拨指导。

      文化融合潜力无限,创新发展前景灿烂。我们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学习借鉴沪苏浙好做法好经验,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在主动中参与联动、在沟通中形成联通、在协调中达到协作、在自强中实现真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安徽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虞爱华,系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