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贵州旅游要搭文创快车

2018年12月05日 09: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管弦艺景

  原标题:贵州旅游要搭文创快车

  传承一方文化、拉动一方经济、保护一方环境、造就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群众。尽管为期四天的2018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已于落下帷幕,但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围绕市场所展开的传承与创新的尝试远未止步。

  经过十来年的戮力打造,贵州省的民族民间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成为支撑贵州省旅游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不可忽视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扶贫产业。据统计,去年该产业已达到年产值300亿元的规模,带动了几十万农民脱贫脱困。

  十年磨一剑

  “民博会装点了贵州人民的生活。”在现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陈平,向现场的观众表达了对民博会的赞扬。近几年,通过贵州省各界领导与政府以及更多同行的努力,民博会不断地成长、完善与壮大,每年都有新的内容,已成为贵州旅游的新景点与新去处。“要让深藏于大山之中的绚丽多彩的手工艺品得以展示、传承与发展,让生活在大山里的能工巧匠得以展示自己,让手工艺的记忆得到社会的认知与尊重,并再次绽放他们原有的光芒。”

  据了解,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有苗、布、侗、仡佬、土家、回、彝、瑶、水等世居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38%左右。据统计,丰富多彩的贵州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多达12个大类,产品数量巨大。涵盖民族服装类、刺绣类、织造类、印染类、银饰类、工艺雕塑类、编织类、陶瓷类、漆艺类、剪刻绘印类以及现代创新工艺产品等。

  然而,这些好东西却面临养在“深闺”或技艺失传的窘境。为解这一窘境,2006年,贵州省举办首届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开创了一项赛事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犹如点石成金,在全省各地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沉寂多年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大放异彩,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大显身手,由此催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产业。2015年,该省决定将“两赛一会”升格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

  “我们将以民博会为载体,持续加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快推动全球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陶长海在开幕式发言中强调,贵州一直高度注重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已经走向了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轨道,挖掘了一批能工巧匠群体,培育了一批工艺品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链。在各方各界努力下,民博会已逐渐成为推动世界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民俗风情和多彩贵州绚丽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文创扶贫

  “没有想到我的作品这么受欢迎,回去后定将加紧工期,实现量产,让产品早日上市。”“水书灯现”的设计师杨茶兴奋地说。“水书灯现(艺绣黔)”获得了本届民博会文创大赛的一等奖,受到现场游客的追捧,纷纷打听如何才能订购这款文创产品。

  本次文创大赛,展出2018多彩贵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66组,黔西南文创大赛获奖作品19组,共85组作品。大赛历时半年,收到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24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选手参赛作品1560组,共评出3金6银9铜及60组优秀奖。

  安顺蜡染、雷山银饰、遵义藤编、黔西南被面画、从江苗绣、平塘牙舟陶……从两赛一会到民博会,把植根于贵州原生态土壤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千家万户成为旅游商品的工厂,让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马尾绣”曾经只是三都自治县水族村寨农村妇女农闲时的手头活,生产也大多是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马尾绣”传人韦桃花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以水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尾绣设计制作、展示销售为主体带动其他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整合农村原有的制作能手和传承人资源,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制作能手”的方式来打造生产马尾绣产品。

  目前,公司已在三都自治县中和镇三洞社区开发区建有720平方米水族马尾绣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至今为止共带动农村妇女、传承人、手工艺人、残疾人、贫困户等10000余人在家创业就业,其中涉及贫困村30个村,2000个贫困户,人年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企业成为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同时成为三都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产业的骨干企业。

  据了解,贵州有近2000万女性人口,其中农村妇女人口占65%左右。截至2017年底,全省还有贫困人口280.32万人,贫困妇女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5.2%。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在民博会现场,记者看到来自毕节的杨晓珍正在穿针引线,展示蜡染制作。“我原来在省外打工,返乡后创办了公司,和400多名‘绣娘’合作,公司去年的产值470多万元,产品大多数外销到日本。”杨晓珍说,她收藏的各类蜡染作品,有人出价1000多万元收购,被她一口否决。“这些作品都很珍贵,主要给我们绣娘做参照,同时可以给有爱好的中小学生观摩,只有做好传承,才能有更好的作品问世,帮助我们走向市场。”杨晓珍说,参加民博会让她拓展了视野,不少客户就是民博会期间互相认识后有了业务往来。

  “指尖技艺”加速转变为“指尖经济”,毕节市珠藏镇链子村的杨彩云获得感很强,她是杨晓珍公司的“绣娘”,通过刺绣平均收入每月4300元。“家里面小孩多,出去打工照顾不了小孩,现在在家里面做刺绣,既赚了钱又照顾了家庭。”

  一头连着绣娘,一头牵着企业,据了解,贵州省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妇女手工技艺的独特优势,打破“一盘散沙”式的落后生产模式,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调动发挥绝大多数深石山区、民族地区妇女的指尖技艺技能,带动近50万名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推动全省脱贫攻坚。近5年来,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

  在文创扶贫展区,记者还看到,来自正安的吉他歌手用自己家乡生产吉他演艺一首首歌曲,述说家乡吉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据悉,2017年,正安吉他产业园生产吉他506万把,产值达5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巴西、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产值达8000多万美金。解决就业达1.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1160人,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贵州旅游要搭文创快车

2018-12-05 09: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