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银川背后的精彩声音

2018年11月20日 09:37    来源:银川晚报    陈玲

  原标题:文化银川背后的精彩声音

  ——文化事业创新升级40年

  核心提示:从一票难求到一元看戏,从难登大雅之堂的节目创作到自给自足的剧院演出,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到文化消费市场繁荣发展,银川不断创新文化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百姓绘就了色彩斑斓的文化银川画卷。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银川文化事业崛起的40年,透过这40年的光影,我们看到了一个活力四射、精彩纷呈的银川。

  文化事业从苦涩受窘到春回大地

  【回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一声号响让文化事业也冲破了枷锁。伴随原银川市文化局的成立,原银川市杂技团、原银川市秦剧团、原银川市说唱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事业单位先后成立。受制于经济发展等因素,文化事业虽单一匮乏却始终负重前行。

  【发展】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起步掀开了文化事业发展。伴随着银川文化事业崛起,文化市场的巨大需求得以释放。银川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引燃了文艺创作的激情,这让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在原宁夏工人文化宫、原宁夏展览馆这些外墙斑驳的历史建筑里,处处散落着老银川人的文化记忆。文化消费和文艺创作虽然凋蔽,却依然砥砺前行。

  【亲历者说】

  说起年轻时候的文化生活记忆,65岁的老银川人杨树才有道不完的回忆:“我年轻的时候,银川人下了班在凤凰碑前纳凉看喷泉就叫休闲娱乐,能在原来的红旗剧院看上一场电影那就洋气得很,年轻人约着到老的宁夏工人文化宫滑个旱冰、跳个迪斯科就是潮流,农民一年到头的文艺活动就是正月里耍社火……”

  回忆起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图娅难忘当年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节目创作。她说:“我年轻的时候,我们说唱团、杂技团都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会议室排练节目。团里最旧的演出服都用了一二十年。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送戏下乡才赚了260元的演出费,一个演员才有几毛钱演出费。演员们没有专业的演出场地就自己搭台子,购买的都是最便宜的演出服。排演几个小节目,一场广场小演出,就能引来不少观众,那时候观众们很期待看一场文艺节目……”

  公共文化服务从停滞不前到福惠城乡

  【回顾】

  艺术家们端的是“铁饭碗”,团里70名事业编制的艺术家们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行;文艺工作者干多干少,一个月就拿两三千元死工资;学演类的节目一代传一代,让文艺工作者严重缺乏艺术创作积极性……这是曾经长期盘踞在文艺事业领域的现实写照。

  【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盘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川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借着改革的东风,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城乡。

  顺应改革大局,2010年,银川市出台了《银川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将原银川市杂技团与原银川艺术剧院合并重组,成立国有独资企业——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改制后的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文化艺术产品和打造精品剧目探索着市场。舞剧《月上贺兰》、双人舞《一把羊头弦子》、群舞《向往》等一批精品节目先后在国内国际舞台上亮相,银川连续多年拿下国家艺术基金。今天,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剧场——银川艺术剧院,银川人可以随时看到高端剧目——《岩石上的太阳》。

  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春天里,银川市图书馆也于2016年正式成立银川市图书馆理事会,银川市文化事业单位在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继这之后,银川市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开启了数字图书馆和“百家图书流通点”建设。各种图书惠民福利源源不断输送至社区、军营、学校、工厂以及边远乡镇。

  【亲历者说】

  舞剧《月上贺兰》男一号刘峰告诉记者:“我进入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5年了,现在一年收入能拿到12万元,节目好就拿得多。”舞剧《月上贺兰》多次揽获国家艺术基金,也让刘峰这样的文艺工作者迸发出更多的创作激情。

  图娅说:“改制的目的,就是要让艺术家们创作出更符合百姓需求的文化产品,让文艺作品离百姓更近。银川艺术剧院现在的演职人员已经增加到了260人,只要创作出精品节目,收入待遇就成倍增长。”

  今天,家住东方尚都小区的葛大爷1元钱能看场《铡美案》;爱淘书的市民小杨9元能买到一本余秋雨的《霜冷长河》……社火大赛、秦腔节、社区文化节、少儿艺术节、青年戏剧节、广场民族健身舞大赛等公共文化服务正遍地开花、广利于民。

  文化消费福利从星星之火到产业利民

  【回顾】

  “十二五”期间,银川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21.63亿元增长为2015年43.5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92%。2016年银川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涨幅较2015年提升4个百分点。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也日益活跃。2016年5月,银川市获批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银川采取“政府主导、龙头带动、搭建平台、文化惠民”的模式,把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发展】

  为了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发展,银川市陆续出台《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化消费试点效果评估》等机制措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文化消费活动。银川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成绩喜人。

  2017年8月举办的“2017首届中国·银川文化艺术创意节”,吸引文化创意作品近千件,创意项目路演及签约会上达成合同资金1亿元;

  “首届中国银川互联网电影节”的启幕,为银川引来600多部优秀互联网电影、200余名电影产业专家;

  2017“银川金秋”市民文化消费季活动,参与人次近百万,直接拉动文化消费3000余万元。

  ……

  这些品牌活动背后,是银川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可喜成绩。

  2018年,银川市争取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绩效奖励资金达1173.16万元,补助银川文化消费季活动20万元,合计达1193.16万元。截至2018年6月30日,参与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累计达到200万余人次,财政资金补贴5000余万元,直接拉动文化消费57163万元,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亲历者说】

  日益活跃的文化消费市场,也让文化产业百花齐放。

  “以后大家点开APP,就可以定制自己专属的剪纸肖像,就像美图秀秀的剪纸版。”非遗传承人伏兆娥说,她的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正将伏兆娥创作的10万多张人脸剪纸作品逐一纳入人脸剪纸数据库,开启“互联网+传统艺术“的大门。以剪纸为原型的杯垫、鼠标垫、T恤等文创产品如今已经成为宁夏旅游市场上颇受欢迎的纪念品。

  银川市文化投融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闫宏新时刻关注着本土文化市场的走向,他一直坚信:“文化消费市场已经开始发力,这意味着更多的文化企业需要投融资,文化投融资企业将大有作为。“

  承载着银川人对精神文化的不竭追求,文化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也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文化银川。今天的银川,在文化强国的感召下,正徐徐绘就着属于银川人自己的精神文化乐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银川背后的精彩声音

2018-11-20 09:37 来源:银川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