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文化产业带的 “文化+”文章

2018年11月19日 08:59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之江文化产业带的 “文化+”文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务实,是传承文化必须具备的精神和品格。

  为加快推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建设文化浙江、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

  上个月,杭州在全市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暨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大会上提出:未来,我市将重点围绕“一核五级”打造6个产业能级达百亿元的文化产业集群。未来五年,是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全市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关键期和机遇期。如何根据行业特点,以务实的精神作风落实推动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战略支撑?在西子“我们论坛”58期的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纷纷献计献策。

  提升文学价值创造性转化

  打响之江文化产业带品牌

  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丛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作为文创企业的代表,我将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学价值创造性转化,打响之江文化品牌”谈谈我的想法与建议:

  一、打通文化产业链条。之江文化产业带贯穿钱塘江沿岸的六大区域,是兼具自然资源、历史底蕴和创新氛围的文化宝地,汇聚了大量的作家资源及文化领军企业。有效打通产业带的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资源,搭建联动平台,可以构建高价值、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条,实现文学作品创作、项目孵化、版权交易和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开发等一体化发展与全场景联动,进而带动文化街区、主题乐园等周边旅游产业的落地,促进区域繁荣发展。

  二、深挖文化内容源头。分批次、分时段打造杭州特色文创平台。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文学作为创意源头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而杭州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G20举办城市,兼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的现代气息。建议基于杭州西湖的各类历史传说与故事,以及G20、亚运会等社会热点话题,深挖属于杭州本土的重点优质文学IP,以文为媒,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立足杭州,走向世界。

  三、提升文化活动价值。文化活动是加强行业交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目前,在之江文化产业带区域内,已成功打造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中国网络文学周、两岸青年网络文学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建议进一步推进文化活动的政策、场地、资金的立体保障,强调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风向引领作用,提升文化活动的价值,为之江文化产业带文化氛围的建设与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四、抢占文化创新高地。行业标准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有助于降低企业开发成本与进入门槛,吸引产业新生力量,活跃产业氛围。当前中国文化领域行业标准数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建议以区域内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抓手,积极参与数字文化领域国际标准建设,从而占领全国文化行业创新的制高点,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的标杆示范作用。

  五、引领文化出海浪潮。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打造,归根结底需要“人才引进来项目走出去”,一方面,建议引进一批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内涵的高端骨干人才,并通过个人所得税奖励、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创意中心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建议通过系列政策与措施,推动区域内文化出海项目扬帆起航,打造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提升影响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真正的文化创新

  应该是创新的“文化”

  网易严选国风造物负责人

  李天宇

  我对江南最初的记忆,就是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上的相遇,一把雨伞撑起了一世情缘。恰巧的是,最近在网易严选的平台上,也上线了这样一把带有江南韵味的国风竹雨伞,赢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做这样一把雨伞,是因为今年网易严选业务的战略中,有一个方向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方向去做产品创新。国风竹雨伞就是文化创新的代表产品,借着这样一个案例,也希望可以为文化产业带的创新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这样一把雨伞,有实用的功能以外,它还把一种独具江南气质的文化带给了消费者。真正的文化创新,应该是一种创新的“文化”,是把更多富有创新文化内涵的产品、内容、服务,带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那这样一款产品,好在哪里,文化又体现在哪里,总结下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有实用的功能。能走进人们生活中去的产品,一定是消费者需要的东西。在很多风景区,也有漂亮的江南油纸伞,但研究以后发现,这些雨伞非常不耐用,也不结实。所以,在设计这款伞的时候,设计师是按照工业化质量标准去做创新和改良的,实际上它是一把非常坚固耐用又好看的雨伞;第二,有文化的骨骼。一把雨伞能带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君子如竹”的气质,那么这把雨伞的文化符号,就是“竹”这个材质本身。当握住伞柄的一刹那,便能感受到一种静默和坚韧的竹韵。无论产品如何去做创新,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一定是应该存在的;第三,有温度的设计。在这把雨伞的设计中,加入了很多新的材料和工艺,但无论应用什么新技术,它看上去始终是一把唯美的江南雨伞。在雨伞的开合方式设计上,更是使用了无锁扣的设计,让用户使用时不用担心会伤到手,这种体贴的方式就是用户体验设计。

  这就是一把承载着我对江南最初印象的雨伞,相信它也带给了更多人对于烟雨江南的想象。如果一个文化产业带,可以孕育出更多这样富有“江南气质”的产品,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到江南独特韵味的文化,那它肯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

  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涌现出更多好的文化创新产品。一款好的产品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作为一个平台,也希望可以带给人们更多这样的产品。国风竹雨伞,实际上也是一款“发现”而来的产品。网易严选在2018年初,启动了一个“网易严选·国风造物计划”,这把雨伞的设计师,名字叫李游,是一名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也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老师。他和团队用了五年时间,去做这样一把雨伞,和网易严选的国风团队接触后,大家对产品都有了强烈的认可和共鸣,在产品上做了新一轮的优化和改进后,国风团队又投入营销创意和内容策划,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把这样一款产品呈现到用户面前。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开拓出了一个通道,可以让更多优秀的设计师和企业成为参与者,把自己好的产品和创意拿到平台上来,一起去研究和打磨,做出一个个打动人心的好产品,一个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好产品。

  网易严选国风团队在做的事情,就是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中汲取灵感,将之置于当下生活语境中重新审视,经由当代设计的创造力,转化为富有时代精神的“美”与“用”。文化创新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好的产品和内容是“点”,有资源和通道的平台是“面”,能形成更完整的商业生态就是“系统”。建设这样一个完善的系统,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参与进来,涌现出更多好的产品和创意。

  如果给文化产业带设定一个目标,那就应该是用“创新”的方式让更多的现代人感受到2000多年江南独有的文化气质。杭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吴越之地,南宋之都,才情与雅致,还有西泠印社的文人风骨,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创新素材。创新也是“古”与“今”的连接,通过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力让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文化精髓和内涵传承下去,也是发展和完善一个文化产业带的重要意义。

  积极参与之江文化

  产业带规划建设

  杭州市文广新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金恒

  之江文化产业带是浙江省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引擎,也是我市“拥江发展”的重大平台之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动对接浙江省文化厅等单位,科学规划沿江公共文化设施,挖掘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之江文化产业带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

  一、主动对接之江文化中心建设。以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省文化厅,认真谋划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新馆发展定位,在设计规划、展品展项深化设计中加以优化、完善,力求打造具有鲜明杭州特色,又与之江文化中心形成呼应与互补效应的文化综合体。

  二、指导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重大项目。按照数字文化、影视文化、艺术创作设计、动漫游戏等四大产业的规划布局,加强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主要涉及华数数字出版产业园区、杭州国家数字产业出版基地上城园区等)、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项目的推进工作。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按照大企业带动、多渠道融资、新产品研发的发展思路,与杭州银行合作成立了“数字出版贷”风险补偿金,已引进风投资金对10家企业投资1.2亿元。

  三、规划之江文化产业带公共文化设施。在市委宣传部拥江发展“1+6”文化行动计划的框架中,精心制定《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领跑行动计划(2018-2021年)》,将打造钱塘江流域文化地标、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作为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杭州市广电监测中心、之江青少年活动中心、桐庐大剧院等沿江项目,重点建设上城区图书馆、滨江区文化馆、九堡东城文化中心等项目。明确钱塘江沿江地区街道至少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公园);社区建有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村建有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

  四、加强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定《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1年)》,构建沿江非遗文化带,形成沿线民俗风情整体性传承展示新格局。拟以钱王射潮、钱王观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说和民俗活动为节点,加大扶持力度,并开发非遗文化旅游线路,辐射带动钱塘江、新安江、富春江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品牌。

  围绕做强之江文化带演艺产业

  助力杭州打造“中国演艺之都”

  杭州文广演艺集团总经理

  孙俊明

  今年9月,杭州市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杭州要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目标,同样,在备受瞩目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中也明确提到之江文化产业带要以发展旅游演艺等五大产业为主要任务。可以说,之江文化产业带,是杭州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重要龙头和主引擎,聚焦之江文化带演艺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城市国际化,助力杭州打造“中国演艺之都”。

  一、杭州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历史积淀

  杭城人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北都南迁带来的文化交融,创造出当时内容门类十分丰富的文化生活,出现百戏共荣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南方的传统艺术奠定了基础。杭州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戏曲之都,这为之江文化产业带大力发展演艺产业,乃至杭州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杭州演艺市场不断壮大,上升态势明显

  杭州被独特的江南文化与历史底蕴浸润千年之后,演艺市场再一次在这片沃土中焕发蓬勃的新生。近几年来,杭州的演艺市场在不断扩大,根据杭州文广集团所属的杭州大剧院演出数据,2015年全年演出161场,2016年全年演出220场,到了2017全年杭州大剧院演出共305场,其中国际性演出项目超过31个,百万成本级别的国际性项目4个,国际性项目演出场次占到了总演出场次的三成以上。综合杭州大剧院近三年来的演出数据,不难看出,演出场次的逐年增加正是代表着杭州观众对于优质演出的需求正在不断壮大,演出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未来杭州的演艺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杭州文广集团今年初正式组建了杭州首家国有文化演艺集团——杭州文广演艺集团,推动演艺产业和演艺事业并进,为杭州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添砖加瓦。

  杭州文广演艺集团的定位是集演艺文化创作生产、剧场经营、演出营销、产业投资、艺人经纪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演艺文化集团,下一步杭州文广演艺集团将围绕“四个打造”,助力之江文化带演艺产业发展。

  三、围绕“四个打造”,做强之江文化带演艺产业

  之江文化产业带拥有之江地区的区位优势、生态人文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及优越的空间优势。下一步应该着重围绕“四个打造”,做强之江文化带演艺产业,更好地助力杭州打造成为“中国演艺之都”。

  (一)整合剧场资源, 打造演艺集聚区

  目前杭州拥有各类剧场上百家,但是剧场地理位置分布较为分散,剧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专业性剧场,许多优秀本土剧目没有排演的场地,不利于文化氛围的形成。结合世界知名演艺之都的演出运营经验,打造一个演艺集聚区,显得至关重要。上海市于2017年底推出的“上海文创50条”,其中就有关于打造上海8大演艺集聚区的具体做法,建议可以参考上海的做法,由杭州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场地,在之江文化产业带打造杭州专属的演艺集聚区,构建沿江剧院文化带,加快之江文化活动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积极谋划杭州音乐厅(杭州爱乐乐团团部)的选址建设,形成更多钱塘江流域杭州文化地标。

  (二)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旅游演艺产业

  以“演艺+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打造钱塘江——千岛湖水上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多形式杭州非遗文化演艺项目,串联千岛湖景区、富春江景区、西湖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之江旅游度假区等高等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以滨江、萧山、富阳等区县(市)为主体,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旅游载体和文化演艺品牌,以培育发展“富春山居”“钱王文化”“千岛湖秀水文化”等文化旅游演艺品牌为重点,以“互联网+”及高科技为手段,应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快演艺娱乐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发挥各方力量,打造演出品牌项目

  杭州文广演艺集团成立以来,已经陆续打造“杭州国际音乐节”“杭州当代戏剧节”等品牌项目,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下一步,建议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支持鼓励市级国有演艺集团、文化院团与国内顶尖演艺团体、国际知名演艺机构等深度合作,整合国内外演艺资源,打通线上线下产业链,在之江文化产业带打造具有杭州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品牌。

  (四)以人才为抓手,打造演艺产业链

  结合国际知名演艺之都的运作经验,演艺人才既是演艺产业链的源头,也是打造演艺之都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的发展之江文化带演艺产业,应该大力引进培养演艺人才,挖掘扶持与改编优良剧本,为优秀剧本与演出团队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对于演艺人才能够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减少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增强演艺人才的归属感,以利于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精品剧目,营造良好的文化创业氛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之江文化产业带的 “文化+”文章

2018-11-19 08:59 来源:杭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