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2018年07月12日 13: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郑萼

  原标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提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等三个层面的方法论意蕴。

  不忘本来,即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样,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自觉,就很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应科学、辩证,而这种方法论意蕴一直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中。

  中华文化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系统。在漫长的文化进程中,其不断学习他人文化之长,并不断把他人文化之长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才真正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立足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和升华的基础上,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精华养分,并使其有机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肌体中。当然,吸收外来绝不等于“全盘吸收”“以外为尊”,而要我们坚守自主、自立、自强和自信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具有主体性的开放借鉴,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更具现代活力和魅力的时代价值。

  直面现实,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如何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针对“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由此分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三个重要的着力方向: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即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指向;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即当今中国和当代世界社会现实的需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导向;其三,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和新媒体等,创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推广方式,深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

  针对“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由此可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着力方向:其一,创新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成果,这一文化成果主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世界文明成果精髓以及当今中国、当代世界的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它们的整合、凝练,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文化成果;其二,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成果传播,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式不是停留于中国,而是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文化大舞台,与他国文化进行充分的交流、碰撞,凸显其优势,扩大其世界影响力,从而发挥中国文化对当今和未来人类精神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层面的方法论意蕴并非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忘本来,是前提和基础,即充分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是方法和途径,即充分借鉴并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养料于自身;面向未来,是理想与目标,即中国文化要面向中国未来,并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未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起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引领力,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终理想和目标。

  (本文:郑萼,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2018-07-12 13: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