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鉴往知来中担负传统文化新使命

2018年06月05日 16:17    来源:湖南日报    朱辉

  文化如水,是流淌不息的思想养分;精神如山,是民族立根的固本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凭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妙用典,习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和平最稳健的推动力量。那么,新时代,我们如何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命,在鉴往知来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马克思把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是“实践的方式”,即通过经济性的物质资料生产来把握世界;二是“理性的方式”,即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归纳、判断、推理或者科学实验来把握世界;三是“精神的方式”,即通过精神生产如艺术、宗教、文化等方式来把握世界。一方水土涵养一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生动体现。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祖先们针对不同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总结出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和生活方式,这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生存智慧和审美个性,是随时代变迁而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记忆,是构成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表征与内在根本。惟有深入开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方能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守望者和弘扬者。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是一个特例,虽历经沧桑,命运多舛,延绵五千多年的文明之河却源远流长,从没断绝,凝结着生发于人心、融入于制度、贯穿于实践的中国精神。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霸权文化扩张,造成了当今时代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矛盾格局,其中的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不适应性、矛盾性和对抗性,构成了当前社会文化图景的中心问题,“坚定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国家高度,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方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的诠释者和践行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润物无声地强化着中国人的荣耀感和身份认同感。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恰是借鉴并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每个中国人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内固于心,外化于形,才能涓滴汇海成大潮,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力量的熔铸者和传递者。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从表面上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劳动、技术、资本和地理优势,可最终发挥作用的却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成为烛照华夏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才能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磅礴气势,开启更加灿烂的中华文明新纪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在鉴往知来中担负传统文化新使命

2018-06-05 16:17 来源:湖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