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经济日报:文化触网 好传承

2018年05月06日 04: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互联网的共享性、多元性、便捷性具有“面”的优势,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触并接受传统文化

  刚刚过去的首个“中国华服日”活动,占据微博热门排行榜首位,阅读数超过1亿次,相关讨论超过12万次。再往前,《中国诗词大会》《百心百匠》《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接连走红;《韩熙载夜宴图》APP等文化衍生品广受欢迎。这些当代大众文化的样本,代表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检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展现给现代社会的是灿烂光辉。所以,当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之时,一部分人开始担忧,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抢夺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上的“真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地图经历着蚕食之痛。其实,这种每当新事物产生就会出现的习惯性忧虑往往“有过之”,因为事实远比想象来得更有说服力。

  以往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场书法展览,或一出京剧表演,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的共享性、多元性、便捷性却具有“面”的优势,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触并接受传统文化。对当前的一代来说,互联网就是最“接地气”的传播途径,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在互联网传播格局中,传播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不受身份、地位、时空的影响,网络的即时性与交互性又促成了人们在线讨论与交流,具有中国文化情怀的好故事也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走向世界各地。

  2018年我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预计将达到3.84亿人,增长率为34.3%;在中国年轻人最集中的B站,国风兴趣圈层(国创、国风舞蹈、汉服等)的覆盖人数比5年前增长了20倍以上,这是数据。在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科班出身”的彭敏爆冷夺冠,这是实例。

  当然,文化触“网”好传承,也要有“正确打开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与人们简单互动,而是让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变“黏稠”,创造一个有触感、有温度的角度。此刻,就不得不提故宫博物院了。在很多网友眼里,故宫是个神奇的存在。它既是年客流量接近1700万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也创造了“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皇帝表情包;既有纪录片里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也是时不时跟530万微博粉丝互动卖萌的在线“网红”。通过互联网,通过具有想象力和活力的传播方式,更多人看到了故宫年轻的心态,更重建了与公共博物馆的心理关联。

  正因为看到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之间正在发生的化学效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将文化触“网”视为风口,诞生了很多商机。比如,腾讯与故宫达成文化复兴合作,利用互联网连接起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与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丝路”计划,用数字技术传承文化遗产。比如,亚洲最大的匠人手作电商平台东家,挖掘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把好的工艺变成与时代结合的作品。我们乐于见到这样的合作,毕竟,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只是,对他们来说,I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目前IP虽多,强大者却寥寥无几,更谈不上什么变现能力。在文创领域,一边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枝独秀,一边是众多传统文化衍生品的“千物一面”,在肯定了互联网是传统文化传播窗口之后,这正是我们要破解的下一个问题。(作者:牛 瑾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