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承优秀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在行动

2018年03月27日 11:27    来源:青海日报    李欣

  去年“9·9公益日”,喜欢网购的时尚达人们惊奇地发现——土族盘绣在T恤、包包等生活用品上“时髦现身”,在唯品会里被火热抢购,这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大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意识不断深化,相关工作次第展开,工作成效逐渐显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保持存续力和生命力,赋予传承人一手承接传统,一手连接未来的能力。“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研培计划2015年启动试点工作后,当年7月份,我省在青海民族大学举办了“中国非遗唐卡传承人群培训班”,由此拉开了我省研培工作序幕。2016年,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被列入首批“研培计划”参与院校名单。

  “研培计划”实施以来,围绕唐卡、和日石刻、湟中银铜器、湟中堆绣、土族盘绣、河湟刺绣、果洛、玉树传统手工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依托省内外高校的学术、教学优势,共举办培训班22期,累计培训1170人次。同时,选派多名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上海工艺美院举办的研修班。

  研培计划“因人因事施教”

  果洛藏族自治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千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明显。班玛黑陶、拉加藏鞋、掐丝唐卡等多个项目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深圳及厦门等省市举办的各类展会;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土登伟色的唐卡作品《格萨尔王》今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中展出,并由国家美术馆收藏……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实施以来,我省认真梳理非遗资源,分析可参与项目。其中,青海民族大学承担唐卡、石刻、银铜器制作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群的培训,累计培训8期,培训430人次;青海师范大学承担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泥塑、贵南藏绣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群培训,累计培训10期,培训510人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上海工艺美院等学校承担了果洛、玉树传统手工艺、河湟刺绣等培训班。累计培训23期,培训1210 人次。

  青海民族大学作为我省首个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高度重视研培工作,形成了分管副校长、校培训中心与艺术系共同组成的研培工作组。每期培训班开班前,工作组都会进行详细充分调研,涉及项目传承人数量、文化水平、理论知识和传统技艺脉络等多方面内容。在调研基础上,培训中心与艺术系负责人共同座谈协商制定教学方案。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多来自牧区的情况,实行双语教学,同时,师资打破了传统的院校界限,不仅由本校教师授课,还外请了清华大学、西北民大、青海师范大学的高校教师授课,并每周开设传承人讲堂,安排有一定声望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赴高校来为研培学员授课。

  青海师范大学坚持“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促进传承人群就业增收”等工作理念,认真落实研培任务。培训课程设置合理,形式多样,充分考虑到受训人群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施教,坚持基础培训、案例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真正实现了传承人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学得深入。尤其是在实践考察环节中,精心组织,分赴新疆、重庆、四川、贵州、河北、山西、云南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与多所兄弟院校进行了研讨交流,也参观了非遗工作站、非遗研究基地等地方,使传承人大开眼界,得到传承人群的欢迎和肯定。

  研培工作模式“用”字当先

  “我省研培工作充分调动学校、传承人、地方文化部门的积极性,在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参与各方重视,相互积极配合,研培计划科学,教学方案严谨,课程设置合理,培训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用’字引领理念深入的研培工作模式。”

  采访中,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负责人对记者细数了我省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亮点。

  ——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系统梳理各项目的历史文化渊源、传承特点、流变脉络、文化价值、艺术特点及各承办院校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青海民族大学唐卡专业专攻唐卡、银铜器、石刻等与民族关联密切的项目;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致力于本省传统美术类项目的研究,专攻刺绣方面相关的项目培训班。

  ——丰富传承人知识结构,开拓视野。研培课程设置紧扣非遗项目实际和学科发展,帮助传承人群丰富知识结构,开拓视野。青海民族大学唐卡培训班,在重温唐卡绘画的草图、上色、勾线、开眼等基本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艺术系现代工艺美术专业课教学成果,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色彩、素描等现代美术知识,开拓视野。学校结合藏学研究成果,为传承人专门开设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等课程,丰富了学员的知识结构。同时,采取教师授课与传承人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省外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丰富教学内容。学员先后赴江苏、四川、福建、重庆、新疆等省区进行了观摩考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看到了差距,增强了紧迫感。

  ——产品品质提升,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培训,学员作品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尤其是在经过省外考察,目睹了外地大量贴近生活的非遗衍生品后,传承人自身创意理念明显增强。银铜器制作与鎏金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何满,在清华大学研修班上,与省外竹编传承人合作,研发出外部由竹编包裹,杯身银器敲制的竹编银杯,深受追捧,订单量日趋增多;木雕传承人格日创作的藏式木雕树脂项链融入格萨尔文化元素, 整个作品栩栩如生又晶莹剔透;银饰锻造传承人段松文结合藏区特有的牦牛骨、藏银、木头等材料创作的“舞动的果洛”系列茶具,造型古朴简约又具时代感……这些焕发新生的非遗衍生产品,真正填体现了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研培计划”助推精准扶贫。我省非遗研培工作在学员招收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并以整建制为主,助力精准扶贫。经过3年的培训实践,涌现出大量优秀学员和脱贫致富案例。他们当中的许多学员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通过传承手艺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土族盘绣培训班学员席玉秀在经过系统培训和省外观摩考察后,作品在色彩搭配等方面有了改观,同时还带领周边绣娘制作,绣娘们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文化自信。

  记者了解到,通过系列培训、扶持工作的开展,我省非遗传承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传承的信心更足,他们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开阔的发展思路,传承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而这些变化,也为文化扶贫提供了新动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青海:传承优秀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在行动

2018-03-27 11:27 来源:青海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