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

2018年06月25日 11:5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王彩娜

  随着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北京市高度重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798艺术区为标志,北京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转变过程。尤其是北京市朝阳区,通过文化创意方式改造利用老旧厂房,实现工业文明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性融合,已经成为国内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先行区域。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获悉,为总结推广经验,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和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倡议,联合国内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先进城市(城区)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正在筹设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以下简称“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以“工业记忆·文化传承·城市更新”为主题,2018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研讨活动将于8月18日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举办,主要包括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主题展、主题研讨会和成立联盟三项主要内容。

  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全国性的、行业性的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协同发展平台,统筹全国各地老旧厂房、文化资源、金融资本、创意人才、创新技术、专家智库等优势资源,推动经验交流,拓宽市场资源共享渠道,促进资源对接和项目合作,推动政策、服务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朝阳实践”

  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全市腾退老旧厂房达242个,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138万平方米。其中,朝阳区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老旧厂房资源丰富。

  近年来,朝阳区主动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结合区域实际,科学把握老旧厂房转型发展的“园区发展与文化方向的关系、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园区建设与城市人文风貌的关系”五大关系,深入推进“腾笼换鸟”,积极探索老旧厂房空间腾退再利用有效方式。

  截至目前,朝阳区已有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惠通、塞隆、吉里、竞园、齿轮场、创立方、西店记忆等57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特色园区,改造建筑规模281.7万平方米,形成文化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老旧厂房“腾笼换鸟”的典范。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朝阳区已经初步探索出工业遗存转型的4种模式——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发展文创园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经验借鉴。

  一批运营成熟的园区实现了运营模式、管理团队、园区品牌等方面的输出和推广,例如郎园、尚8、爱工场、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等以“一园多点”模式,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链锁园区或合作园区,实现了园区品牌和模式的输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政策服务

  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老旧工业厂房改造转型升级利用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深入推进莱锦、懋隆、郎园、东郎、铜牛、塞隆等24处老旧工业厂房‘腾笼换鸟’变身文创园,不仅成为了首都的城市文化地标,更成为了首都市民休闲活动的‘后花园’。”

  近年来,朝阳区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重要抓手,以政策创新、文化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服务平台等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出台了促进实验区发展“政策十五条”,实施了“蜂鸟计划”,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全市首家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了全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达到3204.8亿元,同比增长7.9%。2018年一季度,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775.6亿元,同比增长10.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3月底,朝阳区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达到88912家,一季度新增2301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北京朝阳: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

2018-06-25 11:5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