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回顾2017展望2018 中国艺术品市场何去何从?

2018年02月07日 11:1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西沐

  已经走过的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热点多、变化多、期望多的一个年份,市场发展的可能性、敏感度空前增加,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非常敏感的一年。

  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其发展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结构与形态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研究与分析不断复杂,影响艺术品市场的维度越来越多、越来越交叉,从而使得艺术品市场研究需要更多的数据、信息、知识与专业视角。也就是说,艺术品市场的观察与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把握市场脉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看到艺术品市场研究状况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一部分观察研究走向了娱乐化,观点五花八门,各执一词,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与系统分析研究;一部分观察研究走向了专业化,这一部分的人群不多,而且良莠不齐,观察研究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也见仁见智。所以,我们强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是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市场前沿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进入佳境。对2017年的回顾与2018年的展望,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虽然还处在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瓶颈已经暴露无遗,市场规模在萎缩,出现了规模平台瓶颈,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及新业态的不断生发等方面,可以说广受世人关注。整体上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近4000亿元的水平,拍卖市场整体规模也基本稳定在近600亿元左右的规模平台水平,一大批市场新业态与艺术品产业业态也在勃然发展。

图1 2010-2017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拍卖市场、市场总成交规模变迁图(单位:亿元)

  总体来看,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是敏感而又特别的一个年份。此前,市场机构的预期是2017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期。机构预期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历三次周期性高峰:第一个是在1995年至1997年,第二个是在2003年至2005年,第三个是在2009年至2011年,第四个高峰会在2017年酝酿形成。也就是说,2017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由调整转向新一轮市场高峰的转折点。但是,市场整体及市场底层结构并没有对上述机构预期做出积极响应,从交易体系的不同形态来看,画廊市场持续低迷,博览会市场波澜不兴,私下交易市场比较冷清,拍卖市场中的热点也更多地集中于少数大品牌拍卖企业,而行业整体发展并没有大的改观。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创新的形态,如平台化(文交所)交易、艺术电商及艺术金融等发展较快,虽然还没有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但其发展态势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可见,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各种因素汇集,各种力量角逐,市场发展状态与趋势更加扑朔迷离。

  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很多,其中最大的热点是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拍卖市场过亿元成交拍品最多的年份。我们以中国书画板块分析,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艺术市场一直比较稳定、比较受关注。特别是对艺术史的不断挖掘与认知的深入,可以说成为了中国书画艺术市场持久发展的一条隐含的驱动力。在我国书画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中,近现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我国书画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人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改良,再到以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为代表的艺术家融合中西艺术,这一阶段的书画艺术品不仅艺术水平高,而且在市场上的流转数量也多,像百年巨匠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师的很多优秀作品都成为书画艺术市场上抢手的流通作品,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市场中近现代板块不断受到追捧,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其重要性就愈发显示。在本轮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过程中,书画艺术市场的热点很多都出自这一板块。从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艺术市场板块来观察,2017年也是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的一个年份。

  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点不断,但还没有把市场整体行情推动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我们从2017年中国书画成交额TOP10与2017年瓷器杂项成交额TOP10,就可以看到在传统板块艺术品市场的热点状况,从2017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单就过亿拍品不断创纪录就知道市场的热点频繁出现。那么,这些热点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市场转折点的到来,还是市场信心的一种整合或是回归。要进一步认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判。

  二、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

  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复杂性、多元性态势。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11年秋拍以来调整的发展状态,表现出鲜明的顺延性;另一方面,它又生发出诸多新趋势与状况,一些新的特征得以凸显。相较于中国的一般商品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由于其独特的市场特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相对独特的特征与优势。整体看,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具有独特特质的现代市场体系,它的行情虽然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但影响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中,市场信心是占有主导性地位的因素。为此,在很多时候,人们也将艺术品市场称为信心市场。

  2.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预期与不断提升的挤出效应,催生其热点不断,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由此导致艺术品市场结构更加复杂,行情更加敏感。

  3.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进入复杂的敏感期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入复杂期的表现,一是面临“掐尖”与“避险”的交涉,二是面临“集中”与“分散”的态势,三是更有“预期”与“行情”的不同步状况。艺术品市场发展进入敏感期的表现,主要是由于艺术品市场离实物经济形态较远,人们对其状况及规律的把控始终处于信心不足的状态,所以实物经济市场上扬,艺术品市场会表现出6至8个月的滞后期,而实物经济市场下跌,艺术品市场往往会应声而降,反映出较高的响应性。并且,艺术品市场的脆弱性更多地来自市场规模不大,以及市场化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艺术品市场的这些表现,导致了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流弊,尤其是脆弱性的聚合与释放的难以预知性。当然,可控性在这时就会是一个更加难以把握的问题,这是由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所决定的。

  4.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集中度有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

    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市场热点品类从成交规模上看越来越集中;二是市场越来越向品牌化集中;三是收藏群体的资本投入越来越集中。其中,中国书画艺术市场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传统板块,在整个市场中的突出地位由来已久,这从书画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不难窥其端倪。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至最繁盛阶段时,体现为“三分天下有其一”,即中国书画市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占到30%至40%的份额;在中国艺术品市场颓靡之际,中国书画市场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二分天下有其一”。比如,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正处于调整阶段,市场行情并不好,但中国书画市场的份额却依然能够保持在60%以上,这显示出中国书画市场在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中能起到重要的稳定性作用,其市场核心地位也就体现于此。

  关于书画艺术市场集中度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非典型的分析法,即中国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中国书画拍卖市场交易中成交前10位艺术品价格的总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100%)。中国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的变化情况,说明2017年中国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高企的事实。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另一传统板块市场——瓷杂板块拍卖市场TOP10占比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远远高于瓷杂板块拍卖市场TOP10占比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书画艺术市场集中度发展的重要性、独特性与稳定性。

  5.中国艺术品审美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发现与挖掘所呈现出的巨大空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打开了通道,从而使艺术品市场成为最适宜投资的市场之一,并颇具想象与操作空间。

    关于艺术品市场投资过程中的唯一性、高成长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与运作上的稳健,都已构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一个重要看点与支点。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一要看中国艺术品的属性,即价值构成的5个方面:物理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市场价值,还要具体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本属性,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是一种极易被资本符号化的投资形式,关键是如何做好价值的认识、发掘与推广。

  6.消费需求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重要支撑基础。

    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因为存世量有限,并不会因为一次金融危机就贬值,而只是让它的价格回归合理。但精神消费及来自社会的需求会不断培养与壮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并在主动壮大与发展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信心聚集机制建立在一个理性的体系、甚或是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盲目投机中消减应有的信心基础。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不断成长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信心建立的重要支撑点。

  7.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规划与导向,但资本化导向的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会一步步成为艺术与市场价值对接的重要推手。

    例如中国传统书画是这个市场中典型的稀缺资源,所以通常高进高出。中国古代绘画不同于当代艺术,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而且经过历史的考验,优秀作品具备了美学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一致性。资本的介入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参与拍卖的人数逐渐增多,不断有新人入市;二是现在的拍卖市场不同于以前,很多人通过艺术品拍卖进行金融投资。收藏不仅仅是出于投资和保值的目的,更是一种社会认同过程,即在竞买过程中与艺术品一起成名,同时也满足了实现高端财富的配置功能,购买者更多看重的是品牌效应,以及对公司整体形象、综合效力的提升。

  8.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变,那就是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如何完成从区域市场向世界中心市场的迈进与转型。

    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基于强大的需求市场,正在真正建构成为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定价中心。

  9.民族文化的生态化、内涵化的发掘与培育,使中国艺术品市场面对一个新的发展认知与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以价值构建为主线的学术、创作、市场运营及其相应的环境是一个共生状态,其中,多样性及强调普适价值的整体性是这种状态存在的基本核心。所以,在进行中国艺术品投资及市场运作时,提高眼界并不断地学习与发现新的价值点与市场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个人偏好是一种艺术把玩的心态,如何在资本竞合中实现胜出,更多地还是靠认识,特别是对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生态化存在的认识与理解。

  10.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转型中不断洗牌,突出了典范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的价值。

    艺术品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指的是完美性及高端性资源的存世数量,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数量。在艺术品市场中,越是典范、越是经典就越容易得到追捧,艺术品市场的精神性消费决定了其高端市场的这一基本定位。越是追求完美的、高标准的,往往就是高端的,而高端的艺术品,又往往是稀缺性的。人们追逐完美的、稀缺性的、高端的艺术品,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一种最活跃的趣向力量。

  三、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判

  2017年,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各方市场力量的整合与参与,使得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业态变化及市场结构性、复杂性的多元发展态势。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11年秋拍以来的调整状态,表现出一些鲜明的市场惯性特征;另一方面,这一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在很多新生力量的介入下,不断生发出诸多新发展趋势与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从整体看,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值得关注:

  1.市场热点不断出现,带动了市场信心的整合,但市场总体热度不高。

    一是过亿拍品迅速增加。二是市场集中度不断增加,除了拍卖市场被几个品牌拍卖企业几乎独占以外,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达到近5%,已经是另一传统板块瓷杂拍卖市场TOP10的近3倍。三是拉动了机构(企业)收藏。四是市场参与者认为艺术品市场的顶峰就要到来,但直到目前,人们期待的市场顶峰并没有来,市场规模也没有较快增加。其主要原因,还是市场信心在整合的过程中,还没有凝聚起来,一些老的问题如艺术品征集难、进场资金受阻、市场人气不足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2.市场的“二元结构”进一步发展。

    首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大的趋势,那就是市场“二元结构”的生成,即高端收藏投资市场与中低端消费市场这两个特质差异非常大的板块,分别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次,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深化,市场面临“挤出”“激发”效应的叠加,市场的“二元结构”正在走向深化。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几年出现的“二元结构”趋势,就是在收藏投资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崛起,出现了“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形态同步推进的格局,其中包括消费大众化市场的兴起。同时,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的转型,投资资产市场也在迅速成长。由于消费市场与资产投资市场的不同价值取向,使得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形成并深化二元化结构。并且,这种二元化结构在以下三大动力的推动下,正在走向深化:一是我国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8000美元大关,人们的消费结构进入快速转型期,文化艺术消费首当其冲;二是由于货币超发,资产荒蔓延,经济将长期处于“L”型的低增长的发展运行状态中,艺术品作为优质资产效应被不断“挤出”,艺术品资产越来越成为资产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三是全球性的艺术品“激发效应”再次进入窗口期。

  3.市场收藏投资进一步机构化、企业化,收藏投资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基于此的市场定价机制正在重塑,市场洗牌效应在所难免

    一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在机构化、企业化。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在年轻化、财富化。三是在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资产化、金融化步伐加快而迅速改变的背景下,存世艺术家面临新一轮洗牌。我们在这个洗牌过程中需要强化四方面认知:第一,对风险的认知;第二,对价值的认定要有全新视角;第三,市场生态在变化,新常态正在形成,即市场越来越走向投资市场,收藏越来越成为资产性的运营手段;第四,新业态、新市场在建构,收藏时不能固守传统,而要关注新业态的发展,如艺术金融、资产配置、电商的兴起等。四是基于本土消费能力与文化价值判断在建构。

  4.市场规模的集中度提升与市场热点的多元化双向推进

    一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集中度提升,在拍卖市场,大部分市场规模是在少数几个拍卖品牌中形成的,尤其是中国书画拍卖市场TOP10占比不断快速提升。二是在中国艺术品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市场热点并没有聚焦,而是不断多元化,出现了集中度与多元化相互促动的格局。一方面,拍卖市场上对近现代名家精品追捧,每隔一段时间就造就出的“天价”能够反映市场对作品文化价值的看重。另一方面,市场偏好在艺术品种类方面体现出多元化取向。2017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表明,以往所表现出的“核心拍品主要集中于书画板块”的现象正在发生着改变,不同板块、不同收藏门类都有热点。既有书画等传统艺术板块的热点,又有油画、雕塑等当代艺术板块的热点;既有工艺艺术品的热点,也有古玩杂项、碑帖、古籍善本等的热点。在这些微妙的变化背后,是艺术品市场价值偏好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第三方面,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高端艺术品受到热烈追捧,大众作品仍处于调整期,甚至于秋拍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顶级作品抢手,一般作品无人问津。

 

  5.拍卖市场业态变化多、分化严重。

    一是拍卖业市场综合化与专业化发展并举,但综合化发展占了上风,像荣宝、西泠等走专业化路子的拍卖企业与保利、嘉德、匡时等走综合化路子的拍卖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二是品牌化战略在深化,基于品牌的经营连锁化与下沉已经成为趋势。三是分化在加剧,不少中小拍卖企业歇拍或停拍,拍卖市场明显向寡头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在经营策略及定位方面,深耕细作、注重美术史梳理、加强差异化和专业化经营成为当下拍卖业发展的重要共识。

  6.随着市场机制建构的完善,市场价值发现能力不断提升,拉动藏家格局与艺术品资本市场格局的重构。

    一是公开市场不断建立。二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构,提升了市场的价值发现能力。三是收藏投资群体机构化(企业化)、年轻化趋势明显。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有买家群体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进入新的调整期之后,买家群体机构化、年轻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有三:第一,是市场参与人群进行更替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推陈出新的大势所趋。第二,多元收藏途径的拓展、新型收藏方式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认识艺术品市场,从而更容易进入这类群体中。其中,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具有范围更广、参与更便捷、功能更完善等优势,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吸引着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加入。第三,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艺术样式是吸引年轻群体参与的重要内容,如在拍卖市场中独树一帜的现代水墨作品,所面对的收藏群体中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这类年轻收藏家。

  7.市场预期与市场行情间的响应度不高。

    近来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其中机构和资本环节对于市场的预期与市场实际行情存在严重脱节,我们称之为预期“剪刀差”。可以说,这种艺术品市场机构对市场的价格预期与市场实际之间的预期“剪刀差”,特别是与底层结构和实际发展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也就是预期“剪刀差”还不小。艺术品市场整体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吸收和消化这种过度预期对市场发展的偏离驱动,这也是一个惯性作用下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我们发现,新时期,特别是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实现缩小预期“剪刀差”的任务,还需要一个市场信心逐步缓慢回归的调整过程。

  8.基于跨界融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资本融合。上市公司并购匡时、保利与华谊的合作等资本介入与跨界融合的案例,可以说是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整合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二是业务融合。拍卖业不断建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或者知识教育服务。保利的金融服务、嘉德建立艺术中心进行知识教育服务等,都是重要表现。其目的,是应对七大挑战:第一,经济发展大环境不稳定,艺术品市场规模下滑,市场信心分散动摇;第二,市场处于礼品市场向投资市场转型中,投资市场发育缓慢,拍卖规模持续萎缩的态势延续;第三,市场创新过程中的投机意识严重,退出机制建设滞后,市场面临更多的压力与风险;第四,拍卖企业面临投资市场规模提升、“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应用发展快、国际化竞争越来越剧烈、收藏群体年轻化趋势、拍卖资源的区域化聚集态势等新情况,积极转型的任务急、压力大;第五,拍品征集及交割困难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第六,综合服务及其手段滞后,特别是金融服务滞后明显;第七,对艺术品市场规律认知不足,把控能力弱,市场预期管理滞后等等。资本介入与跨界融合,有利于破解这些难题与挑战。

  9.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一是国际化竞争使很多重要藏家在中国本土市场不能满足竞购需求的条件下,往往会选择将视野延展至世界范围内。二是国际买家也参与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越来越多跨领域的国际藏家展现出了对中国艺术珍品的狂热,他们对具有杰出历史价值和精致工艺的藏品趋之若鹜。保税业务的兴起,使国内拍卖可以在国外提货,就是国际化的一种深化。三是通常的大宗资产都存在“消费在国内而定价在国外”的情况,艺术品市场初始阶段同样如此。但是近几年,这种情况得到扭转。随着消费市场规模的迅速提升以及本土消费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崛起,定价权与话语权的回归成为一种趋势:第一方面,表现在购买力的提升与中国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地位的提升;第二方面,表现在购买力以及购买力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的判断——本土收藏家成为主力后所产生的文化立场与判断——正在改变世界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认知;第三方面,是消费格局的变化正在导向定价权的回归,从国际艺术品市场看,中国艺术品消费份额是大陆占70%,港澳与海外占20%,说明中国大陆的购买力非常强,而从中国大陆市场看,在拍卖市场中北京占70%的份额,在一级市场中山东占50%以上的份额,说明市场区域的集中度非常高,我们对话语权的形成处于有利局面。

  10.市场支撑服务体系的探索积极。

    一是政策与法规的支持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艺术品市场经营管理办法》出台。二是艺术品鉴证备案体系建立并进行了商业化发展的落地服务。三是全国艺术品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筹成立,为艺术品市场运营服务提供了支撑。

  11.艺术金融服务需求增加,创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第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使艺术品资产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最为突出的就是艺术品及其资源已呈现出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这一发展趋势。第二,中国艺术金融需求进一步提升。第三,艺术品资产管理正在突破发展,特别是以平台为基础的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为驱动的艺术金融会有新的突破。围绕资产化、金融化而展开的平台化的理论创新探索,不断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正在生发出基于平台化的创新研究基础上的三大创新指向:一是基于平台化的财富创新管理,主要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资产优化配置,主要对象是个人、机构(企业)、家族三个层面;二是基于平台化的艺术金融产品的创新;三是基于平台化的支撑体系建构创新的突破。这些,都在推动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发展的步伐。

  四、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动向与展望

  2018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变化,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状况一样,面临新时代大背景的转变。如何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这一背景,关键是认知与关注发展背景的主线条:新常态、新时期、互联网+、国际化及资产化,并在这一主线的延伸中,去分析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动向与展望。简要地说,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市场预期的拉动下,市场热点效应不断拓展,市场信心在整合中不断回归,市场的活跃度不断破冰。

    2018年底,很可能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由调整转向新一轮市场高峰的转折点。最终的判断,是要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进展状况,尤其是对现当代板块的市场关注。

  2.市场规模结构的快速转变驱使市场的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

    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礼品市场规模不断萎缩,收藏投资市场板块规模不断提升,随着市场转折点的来临,收藏投资市场规模会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规模的主要构成部分,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定价机制、退出机制建设会进一步提速。

  3.在需求的拉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会进一步回暖,市场预期目标与市场真实行情的“剪刀差”进一步缩小

    当然,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实现缩小预期“剪刀差”的任务,还需要一个市场信心逐步缓慢回归涵养的发展过程。

  4.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对市场的推动与影响进一步加大

    一些大的资本与机构,会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行布局,艺术品资产化的发展会进一步深化,艺术金融业态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态、多案例的发展态势。同时,艺术金融及其业态的发展,也会更进一步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创新发展。

  5.“平台+互联网”机制的交易模式创新及艺术电商的创新不断深化

    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品市场平台化发展的趋势会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艺术品交易模式的创新以及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创新会进一步受到关注,并得到发展。

  6.中国市场国际化进程及其对国际化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加快。

  7.基于支撑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新业态会不断出现

    艺术品市场及其产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加快,围绕不同艺术产业业态而形成的价值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产业链而形成的市场创新,使中国艺术市场业态的产业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互联网艺术品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业态,需要新的平台+互联网机制的建构。除了金融体系的业态发展以外,像鉴定、评估业态,集保、物流业态,咨询顾问、培训业态,智能投顾业态,修复、鉴证备案服务业态等,也会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

  8.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集中与分化成为市场拓展的重要势力

    以拍卖为例,进入调整期之后,特别是2014年以来,拍卖资源的区域化主要表现为大的拍卖龙头企业与品牌不断下沉,进一步区域化发展,也就是说,拍卖资源的区域化越来越聚集在品牌企业发展这一态势中。与此同时的分化,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热点更加多元;二是经营品类更趋细分、多元;二是经营能力趋于下沉;四是艺术金融服务能力与手段上升;五是拓展“互联网+”的应用;六是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中国艺术品市场正是在这种集中与分化的互动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发展。

  9.艺术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以IP驱动的艺术衍生品市场规模提升加大

    艺术衍生品产业开始或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形态,特别是“互联网+”概念出现,更加推动了这一进程。我们都知道,以前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依靠的是品牌的整合与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仅是进入产业的范畴,而且不断跨界进入了文化范畴,比如IP的范畴。这时,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依靠的是IP的驱动。(作者西沐系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

查看作者更多的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西沐:回顾2017展望2018 中国艺术品市场何去何从?

2018-02-07 11:1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