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城解锁文旅融合新密码

2025-05-19 07:17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东莞莞城解锁文旅融合新密码

2025年05月19日 07:17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让“流量”变“留量” 东莞莞城解锁文旅融合新密码

  珊洲河畔市集人流如织,多家新店铺开业亮相,潮玩艺术展、街舞大赛吸引众多年轻人聚集……今年“五一”期间,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的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热闹非凡,总客流量达到19.3万人次,日均3.86万人次,成为市民游客假期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莞城正解锁文旅融合“新密码”,让老城区上演着精彩的蜕变,成为吸引“流量”变“留量”的“城市会客厅”。

  旧城升级改造 注入全新活力

  风味浓郁的岭南骑楼、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字号商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品牌……从去年12月开放到今年5月初,莞城街道“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一期累计客流量已达325万人次、累计销售额超2200万元。

  “东莞记忆”首开区所在的西隅社区,是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虽然是莞城面积最小的社区,但这里却汇聚了莞城近半数历史建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浓厚,不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还有着东莞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完整的中兴路—大西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汇聚了文学艺术院、岭南画院等文化阵地。

  丰富的文旅资源,加上老城活化“东莞记忆”项目的新机遇,莞城西隅社区锚定“文旅融合典型社区”目标,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精准发力。焕新升级、多元业态共生的历史文化街区迅速为老莞城注入全新活力,一跃成为市民游客感受莞邑风情的新地标。

  提升社区风貌 助力文旅融合

  如何用好老城活化带来的新“流量”?从细节处提升游客体验和人居环境品质,让热闹变“长红”,成为西隅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课题。

  “不能让大家到了‘东莞记忆’才有美的感受,文旅融合要全盘考虑。”西隅社区党委书记叶凤娟告诉记者,在“东莞记忆”项目之外,社区也积极完善各方面的配套。去年,社区重点对通往东莞记忆项目的可园北路两旁人行道进行整治提升,长势杂乱的竹林被整齐的绿色长廊取代,堆放建筑垃圾的卫生死角悄然消失,凤凰树下,因地制宜建成了口袋公园,还设置了可供市民休闲小憩的石凳。可园外围的空置旧楼也被利用起来,彩色玻璃搭配红色窗框,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游客自发前来打卡拍照。此外,去年以来,社区停车配套不断完善,推进可湖横路停车场、和园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建设工作,新增车位超700个。

  “文旅融合带动人潮回流,也给街区带来了实实在在可喜的变化。这两年还有比较多的本地人自发回来,修缮老房子自住、经营或出租。”据叶凤娟介绍,可园北路的一家古琴工作室近期就又在街对面物色了一间旧楼,正是看中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和街区未来发展潜力。

  随着莞城人气不断聚集,更多元的商业形态正在此处孕育。漫步莞城,街角巷尾也悄然发生着新变化,在莞城知名老店黎姨鸡蛋仔一旁,莞食街正在如火如荼地装修中,还有开在小巷里的摄影工作室、咖啡店、糖水铺、特色餐厅等,不仅让来往人潮有了更丰富的消费选择,也为老城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据介绍,当地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二期工程(莞城段)已于去年9月底建成开放,进一步优化丰富了西隅社区的绿美生态和夜间经济空间布局。社区还引入社会资金盘活闲置房屋和配套空地,建设花闸门城市营地,有序推进东莞记忆首开区周边的东江大道(莞城段)交通综合治理项目,并全力打造粮仓工业设计基地……未来,一个新旧交融的文旅融合地标正逐渐成型。

  (羊城晚报记者 石梦卓 实习生 杨清密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