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业态能级,首店潮店与科技独角兽比邻

2021年12月24日 07:31    来源:文汇报   

  记者 周渊

  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武夷路“上新”了——由工业厂房、老洋房与潮流店铺混搭而成的“武夷MIX320”城市更新项目,甫一亮相便在社交平台走红;马路对面的333弄,同样由老建筑改造成的园区已迎来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黑湖科技入驻……在上海,诸如此类的老街区蜕变故事不断上演。业内专家认为,伴随着保护政策和机制创新,上海的城市更新实践日益呈现出新旧融合、活力多元特点,推动老建筑老街区与历史文脉延续、城市功能提升相得益彰,打造新的业态能级,激发老街区活力。

  拥有老建筑和历史“富矿”的武夷路,正探索从街面到深入街区腹地的有机更新体系,“梳理不同时期的建筑历史,打通街区‘毛细血管’,激发区域活力,形成有温度的城市风貌。”操刀“武夷MIX320”和333弄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章明这样注解。开业一个多月来,“武夷MIX320”聚拢起附近居民、科技青年、来打卡的游客,海派时尚与烟火气融合让“静雅武夷”变得愈发灵动。

  首店潮店和独角兽企业都来了

  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武夷MIX320”园区,集聚二三十家潮流店铺,有全国首家露营主题餐厅,集日韩融合料理、酒吧和潮牌服饰为一体的概念集合店、黑胶唱片主题餐厅等新业态。最“出圈”的莫过于蜿蜒在园区建筑上方的一条白色屋顶步道,露台、坡道错落有致,被誉为现实版“纪念碑谷”,身处老洋房包围中喝杯咖啡的体验美妙无比。

  科创企业与百年马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一街之隔的333弄,因为黑湖科技的入驻变得热闹起来。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刘崇明说,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配套完善,交通便利,富有生活气息的活力街区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而园区也几乎为科技公司量身定制——老建筑在“留改拆”的更新中新增了开放式连廊、垂直绿化空间,打开办公区,两栋建筑间的空地也被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小院。“在网红地标和历史文化街区办公很有吸引力,未来将在这里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以“叠合原真”还原建筑时间厚度

  很难想象,如今的网红地标前身是上海第一泵厂厂房、农贸市场、社区卫生中心,建筑历史从上世纪30年代横跨到90年代。但走在街区内,你似乎又能寻到一丝历史痕迹。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叠合而成的老街区,恰恰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丰富性和时间的厚度。”章明说,建筑是“时间厚度”的忠实记录者,设计团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改造要遵循“叠合的原真”,不是简单推平再造,而是把城市和街区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展现时间“剖面”,更好诠释“建筑可阅读”。

  章明率团队首先做了考古学家的工作——翻出图纸旧档、考据建筑年份,挖掘各种元素和特征。设计改造阶段则采取了保护性改造、再生性改造和批判性改造等方式,“历史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应尊重不同时期遗存的建筑,并赋予它们新功能、身份和尊严”。

  “武夷MIX320”最后一块“拼图”是菜市场。园区招商负责人杨颖表示,面对周边居民和科技青年“买汏烧”需求,地块内原先的农贸市场将升级回归。目前,菜场区域正抓紧施工,成为集社区菜场、便民服务、公共文化空间等功能为一体的邻里中心,预计明年初开业。

  以“武夷MIX320”和333弄更新为起点,武夷路城市更新第一阶段的重点还包括仪电集团地块、飞乐厂地块等5个项目,未来将陆续完成该片区整体提升。“不局限于沿着一条路做文章,而是深入街区腹地,‘点穴’式梳理、打通‘毛细血管’,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打造宜居宜业的活力街区。”长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王婉莹 )

打造新业态能级,首店潮店与科技独角兽比邻

2021-12-24 07:31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