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综艺“内卷”的路越走越窄了吗?

2021年12月21日 07:33    来源:文汇报   

  周逵

  “厨房修罗场”醋意火药味升级,鉴别微表情成为恋爱必修技?近期,国内屏幕上婚恋类真人秀综艺扎堆涌现:从初次恋爱的“母胎单身族”,到大龄未婚的“半熟恋人”;从相逢初见红着脸的情侣,到离婚冷静期红着眼再见的爱人;从恋爱中“探案”找出可能的“陷阱”,再到剧本杀场景增加共情经历,婚恋综艺真的“卷”起来了。

  很多人对中国婚恋综艺的印象始于2010年,一个自带三分憨厚、三分喜庆的光头男主持人与随之而来各具风格的24位女嘉宾款款入场,拉开了“一对多”式电视相亲的大幕。此时,距离这一领域的“鼻祖”《玫瑰之约》停播已将近5年,婚恋综艺领域终于又崛起一个现象级IP。此后,从多中选一的面试式相亲到实景式真人秀;从社会观念与话题层出不穷的碰撞和激荡,到如今充满个性化地相处,背后是时代的印记——媒介环境变了,呼唤网感;政策环境变了,呼唤更多年轻人结婚多生子;社会思潮变了,需要包容更多元的价值观,展现更个性化的追求。

  数量变多了,题材分类更细了,婚恋综艺也变得越来越“内卷”了。从大众话题制造者的“国民向”综艺,转向为圈层热搜发起者的“垂直类”综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越来越“内卷”,却似乎变得越做越“窄”。一些节目开始固步自封,给想象力自我设限,比如让嘉宾们处于一个架空的环境中——通常是一座漂亮的海岛上或大别墅里——专职谈恋爱。他们尽管也拥有职业、身份,家庭、朋友,但这些社会属性的身份对谈恋爱不构成任何影响。圈层受众群的偏向成为了节目内容策划和人物编剧研发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恋综开始追逐纯粹的“磕糖”。在脱离了一切现实关系的“恋爱”中,观众会发现占主导的总是简单“荷尔蒙”,男男女女的互动、交往总像是“过家家”,人物塑造流于表面。他们像一个个被摆在橱窗里的娃娃,而缺的这一点灵性,正是“人性弧光”。

  当然,这并不是说此类综艺不能将背景设置在一个“纯爱世外桃源”,但如果存在一个外在的结构性压力,而嘉宾需要在这样的外在压力下做出不可逆的选择,这时人物塑造会更有力度,综艺文本也更有深度。观众也更能在嘉宾身上找到共鸣、投射自我甚至寻求现实困境的解法。但现今大多“造梦式”婚恋综艺没有营造情境让嘉宾有机会展现其内在魅力。

  婚恋综艺如此内卷,而事实上我们的文化早已搭建了一个广阔场域可供表达。世间有多少种人际关系,就可能有多少种综艺节目的类别;世上有多少对男女,可能就有多少种关系模式,也就有多少婚恋节目可供探索的空间。丰富的社会情绪期待回响、亟待宣泄。流行文化产品虽然可能是“浅”文本,但背后往往有着一座“潜”文本的冰山可供挖掘,潜藏着社会的情绪、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产生的能量不可估量。

  当代年轻人婚恋的痛点究竟是什么?可能除了嗑糖之外,还有太多值得综艺化的母题:社交恐惧、母胎单身、假性亲密、自我探索等等。近期一些综艺也开始尝试进行新维度的探索,如《再见爱人》就突破了人们对婚恋综艺的固有想象,新婚姻法颁布“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催化了“离婚”这一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社会议题背后的情绪;加之优秀的导演团队已经能够娴熟地把握这类题材的表达空间和尺度并将之综艺模式化,新赛道便由此诞生,收获好评如潮。可见紧跟政策前提、捕捉社会情绪的创作更能深入人心。

  1969年,传播学研究者麦奎尔等人对家庭连续剧等6种节目形态进行研究,提出了受众观看电视的四种基本的需求:心绪转换、满足人际效用、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这或许也可供婚恋综艺创作者们思考:当观众收看婚恋综艺的时候究竟想看到什么呢?可能是牵动心弦的故事,开启社交的话题甚至技巧,或是想寻找共鸣以及借由综艺的窗口看看婚恋社会图景,所以,要想抓住观众的心,路不止一条。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王婉莹 )

婚恋综艺“内卷”的路越走越窄了吗?

2021-12-21 07:33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