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文化“对口味”

2020年10月16日 09:06    来源:半月谈    农冠斌

  长期以来,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弱、体系无、难长效。如何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广西来宾历经10余年探索,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歌声、球声代替了麻将声 

  “今晚和大家练一下壮欢山歌,为接下来村里举办的晚会做准备。”白天打理自家的甘蔗地与砂糖橘,晚上带着孩子到村里的文化长廊排练,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大佃村村民覃文静的一天过得很充实。覃文静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每年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几十场。

  大佃村是一个壮族村落,地理位置偏远,以前很难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除了打牌、喝酒、赌博,许多村民闲时无事可做。”大佃村党总支书记潘小汉说。

  近年来,来宾市加快建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这些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发展。

  来宾市持续不断的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出城乡新文明:忻城县的5个村屯通过“篮球外交”,解决了持续多年的林地纠纷;武宣县桐岭镇大祥村规定有赌博、打架等行为的村民不许参加文艺队,文艺队每年在周边村镇演出数十场……

  “现在歌声、球声代替了以前的麻将声。”马坪镇党委书记韦建红说。

  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 

  “由于根基浅、底子薄,来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相当滞后。”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莫远征介绍,2003年至2008年,来宾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比例不到财政支出的2%,其中在农村文化方面的投入比重不到文化投入的10%。“文体设施大都破败简陋、面积不足、功能不全,有的场地还被挪作他用。”

  与之相对的是,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来宾群众历来喜爱体育、文化、艺术等,每次各地举办篮球赛、晚会等活动,观众都挤得满满当当。”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覃玲玲说,由于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严重匮乏,许多村民参与不了活动。

  为改变这一局面,来宾市于2008年开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设“五个一”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即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文化综合楼,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

  如今,来宾市724个行政村都有高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文艺舞台、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全市组建了1000余支农民篮球队、1000余支农民文艺队,每年推出近万场文体比赛和文艺演出,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搞活动,不找“乡长”找“会长” 

  “穷沟要变金银窝,扶贫路上困难多,有党领航做舵手,全民同心奋扬波……”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七建村的舞台上,镇文艺队正表演戏曲,台下的村民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桐木镇文艺协会会长王立珍说,桐木镇每个村屯都有自己的文艺队,每逢下乡展演,各文艺队都抢着报名。“有时安排不上,一些文艺队还会向我抱怨。”

  为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造血功能”,来宾市启动了“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每年在全市培养10名文化领军人物、100名县乡基层文化骨干、1000名农村文艺骨干。“这些文艺骨干通过下乡展演、培训等方式,带动村民提高文艺水平。”象州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银玲说。

  来宾乡村文体事业繁荣,还得益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据了解,来宾创新推行“村委会+文化管理员+文艺协会+村民民主参与”的管理办法。目前,全市共建立23类250多个协会,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不再是找“乡长”,而是找“会长”。

  “阵地建起来了,骨干培养出来了,各类民间艺术团体不断涌现,像鱼群一样搅活一池春水。”莫远征说,通过构建“市级天天演、县级周周演、乡镇月月演、村级季季演”的展演形式,“草根”文体团队得以频频登上舞台,跨村、跨乡、跨县的文体交流已成为常态。

  莫远征介绍,下一步,来宾市将持续围绕群众需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让群众享受更多“对口味”的服务,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家门口的文化“对口味”

2020-10-16 09:06 来源:半月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