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如何挖掘新型消费潜力

2020年04月13日 15:03    来源:新华日报    原小能 张为付

  疫情防控催生了“云购物”“云旅游”“云娱乐”“云教育”“云医疗”等新型消费模式,大量线下消费转化为线上消费,“网红带货”“直播购物”成为新的消费潮流。

  这些新型消费方式,实际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只是在疫情防控下加快了升级步伐。

  互动性消费是新型消费最重要的特征

  新型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消费升级后出现的新现象。新型消费出现同时也带来几大显著变化——普适化消费转变为个性化消费,商品性消费转变为体验性消费,温饱性消费转变为价值性消费,单向购买消费转变为互动性消费,以及线下消费转变为在线性消费。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者有能力按自身偏好进行选择,加上买方市场的作用,供给和需求开始呈现个性化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从普适化消费迈向个性化消费。当前,我国市场消费的主力群体是80后与90后,他们成长于物质资源较丰富的时代,而且更了解国际时尚。对这个群体来说,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生活需要,而是反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价值追求的重要方式。因此,他们追求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个性化与品质化,并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商品与服务,形成个性化消费浪潮。

  在商品性消费转变为体验性消费方面,随着商品数量日益丰富,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偏好不再限于商品本身,购买商品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注重购买过程的体验和情感获取。特别是90后,不再仅仅为商品本身买单,而更愿意为情感买单。当前的“网红带货”“直播购物”等都是把体验和情感带入商品销售的典型模式。2018年,网红带来了千亿元的销售额,“带货女王”薇娅年成交额共计3.3亿元,“口红一哥”李佳琦的最高纪录是在5分钟内卖掉15000支口红;2019年被称为“直播电商元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直播带货模式,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双12”当天,由7万多场直播引导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60%。

  至于温饱性消费转变为价值性消费,在我国发展阶段从温饱跨向小康的背景下,一方面,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品质、性能、档次、品位及新颖性;另一方面,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高附加值消费比重迅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5.9%。同时,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暂时的消费满足,而是理性认识到消费的长期效应,更加注重消费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互动性消费是新型消费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最本质的区别。互动性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商品使用评价上,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则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这恰恰也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例如,唯尚工作室可以根据客户的户型数据,提供量身定制的家具;适之宝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头部数据,定制专属枕头;某些网站甚至进一步延伸了商品定制功能——消费者可在“秀我在线”上购买自己设计的T恤。如果该消费者设计的T恤被纳入“秀我在线”产品体系并由其他消费者购买,设计人还可分享每件T恤五元钱的收益。

  在线下消费转变为在线性消费方面,教育、文娱、保健、旅游等近年来已呈现出线上消费爆炸式增长的态势,而疫情防控,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态势。2015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总消费品零售额的10.8%,到2019年,这一比重已提升至20.7%;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仅2.79万亿元,截至去年,这一指标已增长至10.63万亿元。今年1-2月,实物商品实现网上零售额同比3.0%的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1.5%。

  收入增加+科技进步+模式创新=新型消费发展

  新型消费发展,前提是居民收入增加和现代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对消费变化创新供给方式,不仅满足了现有消费需求,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社会需求。

  具体而言,首先应看到收入增加对扩大居民消费范围的影响。无论个性化消费、体验性消费还是价值性消费,都是居民收入能够支持消费升级时才会出现的现象。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0276美元,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人均GDP增长的同时,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3万元,达到30733元。可以说,收入的增加是消费升级的基础,也是消费者乐于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消费的底气。

  其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提升了消费条件。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态势,为在线消费、体验性消费和互动性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条件。去年4月,淘宝一主播完成了全国首场5G电商直播。通过超清4K画面,消费者不仅能看到直播间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对局部细节放大,让商品实时展示更为清晰。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不断缩小消费者在直播中观看与在实体店现场观察的差别,进一步增加线上消费的比重。

  此外,为适应消费需求,企业也在积极创新供给模式。“网红带货”“直播购物”既是消费方式的变化,也是企业创新供给方式的产物。例如,有的房地产企业推出VR看房、线上直播、抖音推介等营销新模式;有的零售企业打造5G+VR全景虚拟购物导购云平台;有的文娱企业利用5G+VR、AR以及边缘计算实现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和景区的直播;还有教育培训企业致力于打造远程互动教学、VR和AR实训及沉浸教学,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育教学智能评测。这些创新性的营销方式和供给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消费体验,也成功将“流量”变现为“销量”。

  四点着手,进一步挖掘新型消费潜力

  根据经验,居民对消费品需求的最大制约,来自收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是提升社会消费信心的关键。当前首要还是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精准指导,提振经济信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配合,注重产业链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复工复产,特别要加大对跨区域供应链和产业链复工复产的协调力度。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社会保险费减半征收等各类优惠措施,提升和完善现有人力资源调剂平台,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另外,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积极推动重大项目签约和开工。

  提振信心之余,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的应用领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类电商平台企业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数据闭环,加快线上线下全渠道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加强上下游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化协作水平,实现各种渠道之间无缝切换和高效协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更精准的商品和服务推荐。此外,鼓励医养健康、文化旅游、信息消费等领域企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精准营销和线上线下互补的全时空服务。

  三是扩大有场景的消费信贷行业与产品范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有16.2%的家庭有消费信贷需求,说明我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要鼓励消费金融机构与线上线下商户合作发展,针对教育、零售、租房、旅游等场景,开发基于线上、线下真实消费场景的精准消费信贷产品,打造垂直细分市场,刺激新型消费。

  最后,放心消费离不开有效监管。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市场监管体系,综合考虑线上线下市场的统一监管,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整合12315(工商)、12331(食药监)、12358(发改委价格监管平台)与12365(质监)平台,全面承担不同市场监管领域的咨询、举报和投诉工作,明确监督、受理分流、处置等环节的责任并落实到位。

  (本文作者原小能、张为付,分别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疫情防控下,如何挖掘新型消费潜力

2020-04-13 15:03 来源:新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