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杭州德寿宫遗址揭开"皇城"面纱 历史遗迹呼唤活态保护

2019年12月23日 10: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赵晔娇 郭其钰

  说起杭州的城市名片,南宋文化是闪亮的一张。

  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以杭州为都城,称临安。临安作为南宋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一百余年。期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走在如今的杭州上城,吴山下、鼓楼上、官署里、坊巷间……处处都是皇城宋韵。其中南宋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杭州的南宋记忆再添重要一笔。

  史海拾贝 揭开皇城“面纱” 

  德寿宫前身是南宋宰相秦桧的宅邸。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将此宅收回,以其旧宅改建新宫,号德寿,民间也称其为“北内”。初成时,德寿宫仅修前苑宫殿区,尚无后苑。后宋孝宗扩建德寿宫,集能工巧匠修成后苑。

  据史料记载及考古研究成果发现,南宋德寿宫遗址占地面积近17万平方米。经过近20年来的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德寿宫的宫殿基址、夯土台基、庭院地面、水池驳岸、砖砌路面、假山基础及完整的进排水结构等建筑遗迹。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介绍,德寿宫作为皇家建筑,因宋高宗爱湖山之志而成,集江南园林于大成,体现了当时建筑、园林的最高技艺。

  据了解,德寿宫以“小西湖”为整个宫殿设施的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内设冷泉、飞来峰、聚远楼、浣溪、万岁桥、四面亭等景观,并精巧布置四季花卉以供赏玩。

  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对此有较为清晰地描述:“宫内凿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像飞来峰,有楼曰聚远”。

  “真容”渐露 颇具江南宋韵 

  早在1984年,“临安城”考古队在杭州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砖砌道路,当时即判断该道可能与德寿宫遗址有关。

  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望江路北侧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宫墙、南宫墙以及部分宫内建筑遗迹。后经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德寿宫的宫墙、建筑构件、瓷器等。

  然而由于被现代城市所叠压,城市考古缓慢而艰难,经30多年之久,一点一点抢救,一点一点露面。

  “德寿宫遗址遗迹量丰富,做工考究,造型精美,用料极佳。”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施梦以介绍,目前,德寿宫遗址总计发掘6600平方米,其中中轴线位置已大致确定,建筑划分清晰,可初步判断其功能性。

  按照计划,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作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考古挖掘暂告一段落,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如何对该历史遗址进行保护的更大考验。

  “从目前发掘成果来看,德寿宫没有延续汉唐时期金碧辉煌的大宫殿,而是小巧精致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认为,德寿宫具有江南特色,也代表了南宋风格。

  历史遗迹 呼唤活态保护 

  德寿宫遗址位于杭州上城核心区块,这里也是目前杭州主城区内最大型文物考古发掘和勘探区之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历史遗址与现代城市相叠和的区域,对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似乎“进退维谷”。

  “西安大明宫进行发掘和展示的时候,对住在上面的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但临安城遗址没法这么做,因为整个临安城就位于杭州最繁华的城区之下,它叠压了隋代、吴越、南宋、元代、明清多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曾坦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认为,古遗址保护应时刻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德寿宫遗址与整个南宋皇城遗址的关系,南宋皇城遗址在杭州的位置等”。

  其介绍,城市考古讲究“横向找布局,纵向找沿革”。因此在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中要综合遗迹遗物、历史文献等,体现历史纵深感,让考古展示“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于历史遗迹的具体保护形式,记者采访多位关注该领域的政协委员发现,让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德寿宫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也需要与时俱进,如利用5g、AI等技术,通过新鲜的、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把德寿宫甚至南宋故事的来龙去脉展示出来。”杭州市政协委员杨莅认为历史遗址需要创新保护。

  而如何吸引更多普通人关注、了解德寿宫遗址及其背后的南宋文化,杭州市政协委员夏琳认为重点要讲好“文化故事”,把历史的、静态的遗址做成活态的、有生命力的事物。

  此外,有声音建议,对于已考古发掘的遗址可采用遗址展示和模拟展示的方式,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对于未考古发掘的遗址,可采用标识展示的方式,通过标识、色彩、声音、灯光、公共艺术等表现手法意象性地展示。

  “我们今天重视保护八百多年前的历史遗址,就是为了擦亮下一个八百年的文化名片。”杭州市上城区副区长朱黎明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2019年12月23日
  • · 花样翻新,网综终与台综并驾齐驱      2019年12月23日
  • · 绘好文旅融合“工笔画”      2019年12月23日
  • · 建好国家文化公园,彰显文化自信      2019年12月20日
  • · 河南偃师发现疑似商代“国家粮仓”      2019年12月20日
  • · 游客量翻5倍 澳门旅游20年变迁记      2019年12月20日
  • · 冬季旅游如何才能“热”起来?      2019年12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杭州德寿宫遗址揭开"皇城"面纱 历史遗迹呼唤活态保护

    2019-12-23 10: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说起杭州的城市名片,南宋文化是闪亮的一张。

      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以杭州为都城,称临安。临安作为南宋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一百余年。期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走在如今的杭州上城,吴山下、鼓楼上、官署里、坊巷间……处处都是皇城宋韵。其中南宋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杭州的南宋记忆再添重要一笔。

      史海拾贝 揭开皇城“面纱” 

      德寿宫前身是南宋宰相秦桧的宅邸。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将此宅收回,以其旧宅改建新宫,号德寿,民间也称其为“北内”。初成时,德寿宫仅修前苑宫殿区,尚无后苑。后宋孝宗扩建德寿宫,集能工巧匠修成后苑。

      据史料记载及考古研究成果发现,南宋德寿宫遗址占地面积近17万平方米。经过近20年来的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德寿宫的宫殿基址、夯土台基、庭院地面、水池驳岸、砖砌路面、假山基础及完整的进排水结构等建筑遗迹。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介绍,德寿宫作为皇家建筑,因宋高宗爱湖山之志而成,集江南园林于大成,体现了当时建筑、园林的最高技艺。

      据了解,德寿宫以“小西湖”为整个宫殿设施的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内设冷泉、飞来峰、聚远楼、浣溪、万岁桥、四面亭等景观,并精巧布置四季花卉以供赏玩。

      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对此有较为清晰地描述:“宫内凿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像飞来峰,有楼曰聚远”。

      “真容”渐露 颇具江南宋韵 

      早在1984年,“临安城”考古队在杭州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砖砌道路,当时即判断该道可能与德寿宫遗址有关。

      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望江路北侧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宫墙、南宫墙以及部分宫内建筑遗迹。后经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德寿宫的宫墙、建筑构件、瓷器等。

      然而由于被现代城市所叠压,城市考古缓慢而艰难,经30多年之久,一点一点抢救,一点一点露面。

      “德寿宫遗址遗迹量丰富,做工考究,造型精美,用料极佳。”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施梦以介绍,目前,德寿宫遗址总计发掘6600平方米,其中中轴线位置已大致确定,建筑划分清晰,可初步判断其功能性。

      按照计划,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工作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考古挖掘暂告一段落,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如何对该历史遗址进行保护的更大考验。

      “从目前发掘成果来看,德寿宫没有延续汉唐时期金碧辉煌的大宫殿,而是小巧精致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认为,德寿宫具有江南特色,也代表了南宋风格。

      历史遗迹 呼唤活态保护 

      德寿宫遗址位于杭州上城核心区块,这里也是目前杭州主城区内最大型文物考古发掘和勘探区之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历史遗址与现代城市相叠和的区域,对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似乎“进退维谷”。

      “西安大明宫进行发掘和展示的时候,对住在上面的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但临安城遗址没法这么做,因为整个临安城就位于杭州最繁华的城区之下,它叠压了隋代、吴越、南宋、元代、明清多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曾坦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认为,古遗址保护应时刻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德寿宫遗址与整个南宋皇城遗址的关系,南宋皇城遗址在杭州的位置等”。

      其介绍,城市考古讲究“横向找布局,纵向找沿革”。因此在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中要综合遗迹遗物、历史文献等,体现历史纵深感,让考古展示“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于历史遗迹的具体保护形式,记者采访多位关注该领域的政协委员发现,让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德寿宫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也需要与时俱进,如利用5g、AI等技术,通过新鲜的、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把德寿宫甚至南宋故事的来龙去脉展示出来。”杭州市政协委员杨莅认为历史遗址需要创新保护。

      而如何吸引更多普通人关注、了解德寿宫遗址及其背后的南宋文化,杭州市政协委员夏琳认为重点要讲好“文化故事”,把历史的、静态的遗址做成活态的、有生命力的事物。

      此外,有声音建议,对于已考古发掘的遗址可采用遗址展示和模拟展示的方式,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对于未考古发掘的遗址,可采用标识展示的方式,通过标识、色彩、声音、灯光、公共艺术等表现手法意象性地展示。

      “我们今天重视保护八百多年前的历史遗址,就是为了擦亮下一个八百年的文化名片。”杭州市上城区副区长朱黎明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