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长城与居庸关

2019年11月28日 12:59    来源:北京日报    卜凡

  又到了居庸关银装素裹的季节。居庸关自先秦见于历史记载后,作为军都山上的重要关隘而闻名于天下。西汉时期,长城远在燕山山脉以北,居庸关还只是内部防线上的关隘。及至东汉,北方边疆退缩到燕山山脉一线,居庸关就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初,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北方局势一度十分混乱,被后人称为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先后控制过幽州地区和居庸关。到公元4世纪末,崛起于河套平原东部的拓跋鲜卑部建立了北魏,并在395年打败了占据河北大部的后燕,开始了其统一北方的征程。

  后燕是慕容鲜卑贵族慕容垂建立的国家,都城在中山,即今河北定州。慕容垂在取得河北大部地区之后,开始担心西北方新兴的魏国。魏国的建立者拓跋珪的祖母本来是慕容垂的姐妹,两国世代结有姻亲,早先关系很好。后来因为利益问题,两国矛盾日益扩大。公元395年,慕容垂派大军进攻魏国,结果大败于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慕容垂恼羞成怒,亲率大军出征,此时他已经年逾七旬,到参合陂时,仿佛听到死去燕军的哀嚎,于是病重不起,本打算取道居庸关回到中山,未度居庸关便病死于沮阳县(今河北怀来县官厅水库东南大土城村)。

  北魏少了一个厉害的对手,很快就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地区。历经四十多年的战争,北魏终于统一了北方。尽管军事征服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北魏的内部还是有着巨大的隐患。但北魏统治者来自于拓跋鲜卑贵族,这一部族的人口不过数十万,而北魏所统治的北方则混杂着汉、匈奴、徒河(慕容鲜卑的别称)、氐、羌等各族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抵触北魏统治的。因此早在北魏道武帝时,就划定了以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畿内之地。畿内之地的范围,按照《魏书》记载:“天兴(398-404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这个区域包括了今天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等地,以及河北张家口的大部,南有恒山山脉,东有太行山脉,西有黄河阻隔,三面险阻,惟有北面欠缺必要的防御。北魏统治者以此作为统治中心,必须考虑北面可能受到的威胁。

  当时,漠北的游牧民族柔然很强大,此外还有敕勒(也称作高车)等族,袭扰北魏的北方边疆。《魏书》载,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正月,柔然进犯北魏,“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这一道长城东起今河北赤城县附近,西至内蒙古包头市西,可能利用了秦汉长城筑成。

  随后,北魏太武帝数次发兵打败柔然,但仍然需要保证畿内地区的安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六月丙戌,北魏“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畿上塞围东起上谷郡,西到黄河畔,经过今北京市西北部,向西经过河北张家口市,到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一带,再向西直到山西西北部的黄河之滨。北魏上谷郡治居庸县,在今北京延庆城区,因此部分现代学者认为,这道长城将居庸关也连接了起来,甚至认为畿上塞围是将畿内之地完全包围起来,在东起居庸关,西到今山西偏关附近也修筑有长城。

  不过据我们平常所知,居庸关是拱卫北京的,但是畿上塞围却是防卫北魏畿内之地的,方向恰好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还要从早期北魏与后燕的恩怨中去寻找。北魏虽然在慕容垂死后很快就占据了中原,但是徒河部落并不轻易服从北魏。要知道,慕容鲜卑当时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比拓跋鲜卑发达,拓跋鲜卑在他们的眼中是野蛮而落后的。当然北魏道武帝很了解这一点,为了促进拓跋鲜卑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徒河部落,天兴元年(398年)正月,北魏“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河)、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山东六州指的是当时太行山以东河北平原地区,同时被迁徙的还有高句丽等族的百姓。尽管如此,徒河部落还是经常反抗北魏的统治。太武帝修筑畿上塞围时,当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幽州地区是徒河部落历史上聚集的地区,因此把居庸关“反过来”用,是一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解释。畿上塞围相对于泰常八年修筑的长城来说,是一道内部防线。

  追古寻踪

  《水经注》中的居庸关

  成书于东汉至三国时的《水经》记载:“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湿余水就是今天北京城区北面的温榆河,它的源头就在居庸关东北,今天昌平区九仙庙村附近。北魏后期,郦道元在《水经·湿余水注》中记载:“(居庸)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又说:“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仅用寥寥数语,就将居庸关的险要形势和周边的自然景观生动地描绘出来。

  湿余水顺着山谷东南流,出山之地被称为下口,今天我们称之为南口,是出军都山进入北京小平原的入口。出山后的湿余水流经军都县(今北京昌平区马池口地区土城村),因此居庸关也被称为军都关。

  郦道元写成《水经注》没有多久,北魏就在六镇大起义的余波中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取代。取代柔然而崛起的突厥,常常袭扰北齐的边疆,北齐因此修筑长城以防御突厥。《北齐书》载,天保六年(555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这里夏口就是下口,今天昌平区南口,恒州治今山西大同,因此这道长城仍是对北魏畿上塞围的修葺。第二年,北齐又将长城向东一直修到渤海边,到这时,今天北京的北部已经出现了东西连缀的长城,在燕山、太行山脉间蜿蜒。此时,居庸关已经成为长城上的重要关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北朝长城与居庸关

2019-11-28 12:59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