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资源的特征与有效利用

2019年10月12日 13:18    来源:每日甘肃网    庞波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卓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如何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文化旅游大省的建设把好方向,定好位尤为重要。

  甘肃文化资源和特征:

  久远性。早在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时期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样性。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这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

  民族性。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的关系和相互认同。

  过渡性。甘肃深居内地,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接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多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东西长度约1600多公里,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和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努力打造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必须抓主抓重:

  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文化引以为豪的一大优势。甘肃因黄河而成就了它瑰丽的民间艺术,陇原因黄河而造就了高峡平湖、沟壑纵横的壮观景色,陇人也因黄河而造就了执着坚实、诚信包容的大河气度。黄河文化是甘肃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下功夫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科学梳理,深入挖掘,让黄河文化的精神血脉永远得以传承,寻求有价值的、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和当代科技、商业、消费文化结合起来,构筑具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黄河都会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文化品牌。

  丝路文化。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因此,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可以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中轴线”和黄金路段。敦煌、武威、张掖、天水4座城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从东向西,大地湾遗址和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以及马家窑彩陶和纵贯河西走廊的长城遗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落、甘肃出土的6.1万余枚简牍、武威雷台的汉代铜奔马等,都彰显了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文化的底蕴和绚丽。

  敦煌文化。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和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莫高窟更是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吸取和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莫高窟外,甘肃境内还有麦积山、榆林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等50多处石窟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壮观的石窟走廊和艺术长廊。无论从石窟群和石窟数量,所存造像壁画的规模,还是从其艺术、历史价值来看,不仅在国内无有及者,在世界上也难有其匹。

  长城文化。甘肃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所经的重要线段和现存长城长度最长、保存遗迹最多、形态结构最复杂、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地区。秦、汉、明三代长城至今仍绵延于陇原东西,万里长城的西端都在甘肃境内——临洮、敦煌、嘉峪关,总里程达4000公里,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敦煌玉门关及其附近的长城边塞为我国汉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气势最雄伟的段落。明长城西端嘉峪关为万里长城全线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关城。著名的阳关、玉门关,更是留下了《渭城典》《凉州词》等许多千古名句。

  “三国”文化。说起“三国”文化,必然联系到《三国演义》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故事。《三国演义》记叙时间为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百年左右的历史讲了一百多个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上千人。作品精心塑造的400多个典型精英,有几十位是甘肃籍的,比如董卓、貂蝉、马超、张绣、贾诩、韩遂、庞德、姜维等;描写的近百个战争情景和故事场面,有四分之一发生在甘肃境内。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在甘肃源远流长。人文始祖伏羲、华夏中医始祖岐伯、三国时期的名医封衡、两晋时代的针灸鼻祖皇甫谧等都是甘肃人。成形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夏河拉卜楞寺的藏医药经典等,均是不可多得的中医药资源宝库。甘肃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称。现有中药资源2540余种,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其中,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靖远枸杞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结合,前景十分广阔。

  红色文化。甘肃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遍布全省的72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记录了甘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以及“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陇原儿女的历史铭鉴和精神动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总结、梳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优势,在继承弘扬人文精神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握新时代大力发展甘肃文化旅游的时代特征和脉搏,借承办国际敦煌文博会和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强劲东风,有效利用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深层次挖掘其丰富的思想精髓,提升速度,确保质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动扶贫旅游、乡村旅游大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甘肃文化资源的特征与有效利用

2019-10-12 13:1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