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

2019年08月05日 10: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 龙

  原标题: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云中漫笔)

  “标题能抓住受众眼球,文章就成功一大半了。”身处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确对信息的浏览慢慢变得简单化:刷朋友圈时,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标题抓眼球,才会点开文章去看,如果标题平淡,那几乎没有人去点,文章再好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事实上,什么内容属于“标题党”,目前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为了赚足眼球,某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经常很没“节操”:他们会把标题“夸大其词”,诱导大家点开文章;大部分“标题党”会使用一些“震惊体”标题来掩盖文章内容上的不足,或者内容根本就名不副实,有的甚至就是谣言。新媒体时代下的“标题党”,对公众和社会更具传播力,也更具“杀伤力”。微信团队曾对媒体直言,目前“标题党”大概分为恐吓煽动、侮辱谩骂、两性低俗、虚假夸大、摘要夸大、文不对题几类,其中恐吓煽动类文章往往会起危害公众安全、有惊悚或极端内容、引起阅读者恐慌的标题。

  朋友圈里的“标题党”泛滥,别让“吸睛”变“吃惊”才是当务之急。如果内容都成了“震惊体”,每篇文章都在用名不副实的标题吸引大家的“点击”与“关注”,那必然会产生负面效果,久而久之,网民也会看穿这个套路从而厌弃,这并不利于互联网生态的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各大公号的文章内容也会为“争夺受众注意力”而不断拉低底线,比如像低俗、色情等内容会“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优质内容生产及传播。

  为解决“标题党”乱象,早在2017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并联合相关部门多次进行整治。但朋友圈里的“标题党”乱象屡禁不止。显然,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最近就有媒体做了详细调查:“标题党”文章只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公众号吸引流量,为的是变现。许多拥有多个公众号的运营团队通过互相导流、多级跳转的方式,将夸张、惊悚标题文章的流量,吸引到自己的小说站,通过阅读充值方式实现流量变现。

  “标题党”之所以泛滥,人们的盲目转发也有责任。对广大网民而言,要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能“快餐式”获取、传播网上的海量信息,在转载、传播朋友圈文章时,应积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网民要有“不传谣、不煽动社会情绪”的自觉性。如果明知道是标题党、谣言,还继续转发,转发人就要承担责任。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尤其是新闻资讯类的平台,不仅要守法,还要履行社会责任,要严格把关内容,防止泛娱乐化;在技术层面,要有监测,对“标题党”泛滥的内容,要永久封号。“标题党”泛滥,破坏的是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只有各方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治理,才能“化整为零”,治好这个顽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短视频大保护      2019年07月29日
  • · 繁荣夜间经济须精细化运作      2019年07月26日
  • · 规范地名不能简单“一刀切”      2019年06月25日
  • · APP收集个人信息不可任性      2019年06月17日
  • · 综合施策 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2019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

    2019-08-05 10: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云中漫笔)

      “标题能抓住受众眼球,文章就成功一大半了。”身处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确对信息的浏览慢慢变得简单化:刷朋友圈时,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标题抓眼球,才会点开文章去看,如果标题平淡,那几乎没有人去点,文章再好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事实上,什么内容属于“标题党”,目前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为了赚足眼球,某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经常很没“节操”:他们会把标题“夸大其词”,诱导大家点开文章;大部分“标题党”会使用一些“震惊体”标题来掩盖文章内容上的不足,或者内容根本就名不副实,有的甚至就是谣言。新媒体时代下的“标题党”,对公众和社会更具传播力,也更具“杀伤力”。微信团队曾对媒体直言,目前“标题党”大概分为恐吓煽动、侮辱谩骂、两性低俗、虚假夸大、摘要夸大、文不对题几类,其中恐吓煽动类文章往往会起危害公众安全、有惊悚或极端内容、引起阅读者恐慌的标题。

      朋友圈里的“标题党”泛滥,别让“吸睛”变“吃惊”才是当务之急。如果内容都成了“震惊体”,每篇文章都在用名不副实的标题吸引大家的“点击”与“关注”,那必然会产生负面效果,久而久之,网民也会看穿这个套路从而厌弃,这并不利于互联网生态的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各大公号的文章内容也会为“争夺受众注意力”而不断拉低底线,比如像低俗、色情等内容会“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优质内容生产及传播。

      为解决“标题党”乱象,早在2017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并联合相关部门多次进行整治。但朋友圈里的“标题党”乱象屡禁不止。显然,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最近就有媒体做了详细调查:“标题党”文章只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公众号吸引流量,为的是变现。许多拥有多个公众号的运营团队通过互相导流、多级跳转的方式,将夸张、惊悚标题文章的流量,吸引到自己的小说站,通过阅读充值方式实现流量变现。

      “标题党”之所以泛滥,人们的盲目转发也有责任。对广大网民而言,要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能“快餐式”获取、传播网上的海量信息,在转载、传播朋友圈文章时,应积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网民要有“不传谣、不煽动社会情绪”的自觉性。如果明知道是标题党、谣言,还继续转发,转发人就要承担责任。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尤其是新闻资讯类的平台,不仅要守法,还要履行社会责任,要严格把关内容,防止泛娱乐化;在技术层面,要有监测,对“标题党”泛滥的内容,要永久封号。“标题党”泛滥,破坏的是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只有各方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治理,才能“化整为零”,治好这个顽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