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如何“浸润”城乡?

2019年07月16日 11:09    来源:安徽日报    ■ 曹显钰

  三面滨江、三层构建,顶层观江、中层阅览、底层冥思,观江看江涛荡漾,阅读任江风拂面,冥思则心静无江……这里不是风景区观景台,而是八百里皖江首个“码头书屋”铜陵市滨江阅读点,一个由废弃码头改造而成的阅读点。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码头书屋”的设计构思与自然相协调,以码头原环境为基础,“由地而生”的书屋,仿佛悬浮在码头之上,保留了码头文化的历史原貌,展现了独特的建筑形象和开阔的观江视野。室内由临江阅览区、藏经阁、活动室三部分组成。四壁以书架为墙、书架为椅,面向江面逐级层落,形成台阶状的阅读空间,面对滚滚江水让人不由感叹时间的永恒流逝、知识的永恒价值、阅读的永恒魅力。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张张书桌旁,坐满了放假而来读书的中小学生;层层台阶上,挤满了常年来此阅读的附近居民。“码头书屋”管理员朱红琴说,别小看这个书屋,与遍布城乡的书屋一样,是附近居民的精神栖息地,也是早晚锻炼者的休息地,还是家庭同阅同乐的聚集地。

  铜陵因铜而生、以铜而兴,也因铜而“损”。80多岁的黄百新老人深有感触地说,过去铜陵污染最严重时经常下酸雨,全城都是“酸雨味”,现在污染治好了,到处建起书屋,全城都是“书香味”,“酸雨铜都”变成了“书香铜都”。如今,阅读成为铜陵人一种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闲暇时走进附进阅读点,徜徉书籍的殿堂,品嚼文字的馨香,享受愉悦的时光。

  “书香一座城,浸润万家人”。全民阅读点,开启铜都“全民阅读时代”。“书香铜都”建设的经验,值得品味、值得借鉴。

  全民阅读,需城乡全面建点。城中一个点、几个点,只是“盆景”;城乡皆建点、遍布点,才是“风景”。4年前,铜陵在全省率先建设全民阅读点。全民阅读点建设管理和服务规范明确规定,“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但并没有依靠行政权力搞“政府包办”,而通过购买服务、社区自主、社会加盟等多种方式,调动社区、企业、单位、个人积极性,参与阅读点建设、管理、运营,目前该市城乡已建成54个阅读点,年接待读者超过40万人次,集阅读、休闲、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全民阅读点城乡开花,形成“十分钟阅读圈”。这个经验表明,按照服务一体化要求,打通图书服务城乡“最后一公里”,让阵阵书香由城中店堂广泛弥漫到城郊书房,才能奠定全民阅读的群众根基,形成全民阅读的持续影响。

  全民阅读,需创新服务模式。一座城从城区到乡村处处弥漫书香,仅靠54个阅读点,显然做不到,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图书馆+阅读点”模式,资源共享,以“绩效考评”打通各阅读点与市图书馆图书借阅通道,全市藏书“通借通还”,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仅54个阅读点年接待读者就占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次的35%。创新“图书馆+书店”模式,建设以“市民读书、政府买单”的点读平台,读者通过书店自主选择借阅图书,阅后入藏图书馆,同时开通网络点借功能,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创新“图书馆+高校、创客”模式,开办创新讲座、创业培训、企业沙龙等,助推创新创业。创新“图书馆+中小学校”模式,设立书香阅读沙龙、语文课走进图书馆等服务品牌,促进青少年阅读。创新“阅享宝贝”计划,赠送“阅享礼包”,服务覆盖到全城、全年龄段市民。

  全民阅读,需线上线下对接。一座城从城区到乡村时时可以阅读,依靠54个阅读点、依靠传统借阅方式,显然也做不到,唯有“一网通联”才能处处、时时尽享阅读之便。创新“图书馆+互联网”模式,网上点借续借、线上预约、线下体验,实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创新“月读公社”品牌,邀请名家分享感悟,吸引群众加入公社,线上推荐共读书目、上传音频,资源共享,全民阅读日益深入人心。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落实全民阅读“藏、借、阅、售、乐”一体理念,创新无止境,需要进一步丰富图书资源一个库,完善管理服务一本经,畅通时时在线一张网,实现市、县、镇、村、点的图书服务五位一体,才能实现处处、时时、人人方便阅读,让书香弥漫、由城中店堂到城郊书房,书香浸润、由物理空间到市民心房,书香熏陶、由城乡书房到市民思想,促进阅读水平与文明创建、文化建设、城乡品位的全面提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书香,如何“浸润”城乡?

2019-07-16 11:09 来源:安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