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数据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吗

2019年05月28日 07: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白皓

  “如果放下传媒人、总编辑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新闻读者,你希望未来的新闻是什么样的?”日前,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融媒体”高端对话现场,主持人向众多传媒精英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希望我需要的信息恰好就在手边。”

  ——“新闻应该融进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沉浸其中,有非常逼真愉悦的感受。”

  ——“希望去除技术壁垒,降低理解门槛,让我随时随地更便捷、更廉价、更舒服地理解这个世界。”

  参加对话的媒体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认为,就传播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样态悄然出现,全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发展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柳斌杰说,媒体融合发展在我国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作为媒体人,一定要在技术、内容、形式、平台、渠道、生态等各方面的创新上下功夫。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许正中认为,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发展很重要的结合点在于用数据为受众画像,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实现内容分发“千人千面”,这将使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更有针对性,提高内容的匹配度和到达率。

  许正中同时认为,大数据有助于捕捉挖掘新闻事实,增加新闻报道的厚度,催生新的新闻文本。他举了个例子,有人用人民日报数据库,写出别出心裁的数据新闻《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相关词频,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冠以“老朋友”的国际友人,从中分析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外交政策的调整。

  此外,大数据的应用能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也是与会者的共识。

  科大讯飞副总裁于继栋认为,从新闻生产端到新闻消费端,中间应该有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做很多事。他说,比如一个人喜欢罗永浩的形象,但又不喜欢看一本正经地播报新闻,那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平台选择用罗永浩的形象和罗永浩式的语言,告诉他正在发生的新闻,“IP的丰富化可以让每一个用户得到更好的新闻体验,让新闻更有效传递到最终用户”。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在论坛发言中说,大数据还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净化剂。他说,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为虚假内容、不实信息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因此,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构建信息溯源取证公众服务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取证,起到净化、过滤不实内容的效果,净化网络空间。

  论坛中,许多新媒体掌门人都提到,大数据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媒体不容忽视的核心功能,还是为大众生产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优秀作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大数据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吗

2019-05-28 07: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果放下传媒人、总编辑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新闻读者,你希望未来的新闻是什么样的?”日前,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融媒体”高端对话现场,主持人向众多传媒精英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希望我需要的信息恰好就在手边。”

  ——“新闻应该融进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沉浸其中,有非常逼真愉悦的感受。”

  ——“希望去除技术壁垒,降低理解门槛,让我随时随地更便捷、更廉价、更舒服地理解这个世界。”

  参加对话的媒体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认为,就传播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样态悄然出现,全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发展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柳斌杰说,媒体融合发展在我国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作为媒体人,一定要在技术、内容、形式、平台、渠道、生态等各方面的创新上下功夫。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许正中认为,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发展很重要的结合点在于用数据为受众画像,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实现内容分发“千人千面”,这将使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更有针对性,提高内容的匹配度和到达率。

  许正中同时认为,大数据有助于捕捉挖掘新闻事实,增加新闻报道的厚度,催生新的新闻文本。他举了个例子,有人用人民日报数据库,写出别出心裁的数据新闻《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相关词频,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冠以“老朋友”的国际友人,从中分析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外交政策的调整。

  此外,大数据的应用能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也是与会者的共识。

  科大讯飞副总裁于继栋认为,从新闻生产端到新闻消费端,中间应该有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做很多事。他说,比如一个人喜欢罗永浩的形象,但又不喜欢看一本正经地播报新闻,那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平台选择用罗永浩的形象和罗永浩式的语言,告诉他正在发生的新闻,“IP的丰富化可以让每一个用户得到更好的新闻体验,让新闻更有效传递到最终用户”。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在论坛发言中说,大数据还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净化剂。他说,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为虚假内容、不实信息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因此,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构建信息溯源取证公众服务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取证,起到净化、过滤不实内容的效果,净化网络空间。

  论坛中,许多新媒体掌门人都提到,大数据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媒体不容忽视的核心功能,还是为大众生产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优秀作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