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旃谈古村落保护:要让原住民享受到生活的现代化

2019年05月27日 11: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吕梁5月27日讯(记者 魏金金) “村寨所体现的是天人互动和不同族群文明文化的源起(演变),哪些是尽可能要保存和延续的物质文化载体,哪些是在这些物质文化载体下形成的一种传统,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日前,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就“探寻古村镇保护与演进的哲理”时谈到,我们的政府和专业团队应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要在全球范围,至少在区域范围的对比研究框架下,看到古村镇特殊地位价值,且一定要让当地的原住民去了解它。

  郭旃表示,如果我们想保持古村镇的活力,仅讲大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把让原住民享受到生活的现代化,因为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发展的必然。古村镇的文化传承既有物质因素,也有非物质内涵,同样也有保护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过程中,既要考虑保护,又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服务的现代化。

吕梁国家级非遗“临县道情戏”表演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村镇保护不像简单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虽然现在我们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吸收进了很多动态文化,但我们的村镇是一个活的,(这里)仍然生存着一个群体,因此既有要保护的一面,也有要发展的一面。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并存的,不能只强调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也不能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点和途径取代有形文化遗产。因为到任何一个村寨,有形文化遗产一定是要有真实历史的物质存在,这些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回来。”郭旃补充谈到,有些遗产不可能永久保存,有些传统则是需要用新的形式来体现。因此一些有形遗产无形化、传统生活表演化、建筑特征符号化和历史体验模拟化等状况也就不可避免,“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可能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区分它”。

  郭旃认为,虽然近年来,我们在乡村文化、民俗大院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保护路径与经验,“但是我感觉建档工作薄弱,对比分析大框架下的生动解读系统性不足,展示中的真实性理念欠缺,环境质量差,这可能是一个隐患。”

  在他看来,虽然我们要关注专家团队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原住民权益以及其自身的主体作用等,同时也要注意到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微妙关系,“任何一个村寨、任何一个村民,都有个人的权利。建筑的外立面是属于公共的,建筑的材料、体量、色泽、高度等需要和整体景观相协调,个体要服从整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郭旃谈古村落保护:要让原住民享受到生活的现代化

2019-05-27 11: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