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的性格请带有更多的朝气和锐气

2019年05月18日 10: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齐 欣

  原标题:在国际博物馆日,眺望下一个10年,我有个小小的向往:

  “中枢”的性格请带有更多的朝气和锐气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在举行,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又接踵而至。二者紧紧相连,既是巧遇也有逻辑与必然。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5·18”年年有,今年尤其引人深思。

  2008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10余年来,围绕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博物馆事业介入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今天,我们要再次站在文明相互尊重、分享和自我更新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原来只需看见自己;现在,要能看懂更大、更多的世界,看到更远的未来。

  围绕着“5·18国际博物馆日”,还有另外一个情节:刚刚过去的5月16日,还是“国际和平共处日”。联合国大会第A/72/130号决议将这一天的意义描述为“定期激励国际社会促进和平、宽容、理解和团结的途径”,旨在弘扬和平共存、协同行动的愿景,面对差异和多样性保持团结一致,以期建设一个和平、团结、和谐的可持续世界。

  在2019年,上述成果带来的影响,必然会更新社会的使命感——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切体会到自己这一全新的目标。这种责任的分量,沉甸甸地清晰可辨。

  长远来看,中国会成为坚定的文明守护者和分享者:国人以此而乐活自信,世界各地的人们因此而心生尊重和尊敬。如果在国际博物馆日,眺望下一个10年,我有个小小的向往:到了那时,各式各样的展览已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比如,我冀望孩子们在博物馆里不再喧哗,不再满足于来网红地“打卡”,能看到人们在展品前终日留连;进而,我冀望走在马路上,见到静候绿灯亮起的行人越来越多,那些让人恼火、莽撞鸣笛的司机越来越少;我还希望,无论清晨和傍晚,和我擦肩而过的人们总是仪态平和,姑娘们总是笑弯了眼角……

  是不是扯得有点“远”,觉得有点难?

  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博物馆的位置始终位于文化体验的高地,也是社会公共意识和文明水平的高地。在此基础上,审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可以将“中枢”的价值,理解为三重含义:博物馆首先是链接过去和未来的历史信息中枢,也是各种文明交错流动的价值中枢;更主要的,它还是公众对文化艺术、人类文明获得认知、辨析的分享中枢。三者相加,使得“中枢”的性格要带有更多的朝气和锐气,就是鲜明、鲜活,值得亲近——“近”到能为我们提供奔跑和分享的勇气。此时,一个博物馆的成功,才真是与时俱进、与文明进化相适应的。

  目前,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近5200家,2018年的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0.08亿人次。作为公共社会资源的博物馆,开始形成独特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值得再重复一次——不仅仅带来热闹,而且生成自信、尊重和尊敬。这个目标,无法被替代;这个路径,不能被放弃。否则,所有炫酷的科技手段,所有引来人头攒动的文创都将成为碎片、化作漂萍,失去了深化的意义。

  (作者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中枢”的性格请带有更多的朝气和锐气

2019-05-18 10: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