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委员:文物“火”起来更要“活”下去

2019年03月11日 09: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文物“火”起来更要“活”下去

  ——文艺界委员聚焦文物保护利用

  新闻背景

  正月十五、十六故宫的上元灯会让曾经深宅大院的紫禁城又“火”了一把。近年来,各级博物馆都逐渐从“深闺”中走出,放下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也变得“萌萌哒”,从开发文创产品引起的“文创热”,到《千里江山图》等的“展览热”……以故宫为首的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让文物、遗产真正地“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接地气、入民心,吸引了大批“粉丝”。

  5136家、超2万个、10亿多人次……这是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时统计的全国博物馆的总数、2018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数以及走进博物馆的人数,参观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里过大年”也成为老百姓过年的新时尚,博物馆已经“火”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火”了的文物更好地“活”起来,成为文化艺术界委员思考的焦点问题之一。

  新时代新变化

  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字画……都承载着中华灿烂文明,都传播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让这些宝贵遗产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让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得到展示并传承下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指出。

  “如今,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费活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就拿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在展出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来说,春节期间每天现场观众近6万人,每天收到的观众留言数以万计,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总量已近4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迅速增加,对博物馆展陈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从最初的“看国宝”向“看展鉴”乃至“看文化”转变。“一方面,这种转变反映出人们对博物馆陈列和展览等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欣赏品位越来越高,比如说,人们不仅对博物馆提供的讲解服务、观展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对展览的主题、展陈设计、展线布置、展柜安排、展品摆放甚至灯光等也有了更高或者说更加挑剔的消费品位。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也对博物馆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机构,更是党的意识形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教化导向和价值引领功能,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认真履职尽责,作出应有贡献。”对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这种新变化,王春法解释道。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安来顺看来,当下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用“敏感”一词解释比较贴切,“我认为,今天博物馆对观众越来越敏感,同时博物馆也越来越被观众敏感着。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观众既包括来到博物馆物理空间中的观众,又包括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博物馆的观众。在双向互动中,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预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为过去人们的博物馆体验相对单一,主要是展厅加上一些教育活动项目,而今天,虽然这个核心部分没有变化,但在此基础上,由于数字技术、文化旅游等外在驱动力,博物馆的体验模式大大拓展了,更加多样性化了。”他进一步解释道,“比如,数字技术渗透到每一个社会细胞,博物馆也不例外,所以观众希望博物馆也‘酷’起来,除了AR、VR技术,还有通过互联网的参与。再如文化旅游兴盛,不但使观众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更加差异化,而且要求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连农历大年初一开门迎客也是常态。”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也感受到了这种新变化,并感到新时代的观众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也更有深度,有品位,有追求,“除了展览,博物馆也成了欣赏艺术、追求品位的地方,人们更多的是享受这种生活方式。”

  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虽然只有一句话,但给博物馆人吃了“定心丸”。

  “如何在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珍藏国家文化基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展出率,不断改进观展体验,让博物馆变得更有吸引力引导力,这是每个博物馆人都要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求解的重大命题。”王春法表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就我所在的天津美术馆来说,借此机会,我们今年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将观展、体验、互动结合起来,一方面最大化地为观众服务,另一方面也探索美术馆与观众之间的新方式。比如现在已经开始的‘为你进行肖像创作!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你’主题展征集活动,将筛选出多位70岁老人,邀请画家为其画像,一方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时代画像,另一方面也拉近美术馆与观众的距离。”卢永琇解释道。

  “现在河南博物院的主场馆在维修中,维修后的主场馆会在其内外腾出一些公共区域,给观众体验活动空间,新科技多媒体也将会运用起来。此外,河南博物院除了举办多年的特色活动外,还积极加强对外交流,比如近期‘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的展览将在深圳开展,这是展示中原文化的机会,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方式。”马萧林表示。

  安来顺还谈到了他所服务的北京鲁迅博物馆,“近年来,鲁迅博物馆除了通过基本陈列向观众比较全面介绍这位伟人的一生和到鲁迅先生故居缅怀之外,还结合他作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倡导者、一位出色的设计师等这些人们不太熟悉的侧面,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体验项目,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同时为陶冶观众的艺术情操,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做出了博物馆的努力。”“总之,真正让文物‘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多样的,成功的关键是对本馆文化资源深入的挖掘、多维度的阐释、有情怀的传播和高品质的服务。”安来顺最后说。

  如何更好地开发文物的价值内涵、挖掘文物的思想文化、发现文物的多元之美、领悟文物的精神品格?“首先要加强对文物的基础研究,这需要我们博物馆人长期不断的努力。如果没有挖掘出文物背后的诸多信息,就没办法展现给观众。”对天津文物收藏有10多年研究经历的卢永琇如是说。

  “只有做好学术研究,才能让文物藏品从库房走上展线、走入展览之中,才能够通过展览把蕴含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呈现给观众。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移动端等信息技术手段的突出优势,将文物信息制作成视频供观众随时随地直接观赏,还可以通过开发文创产品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文物丰富深刻的价值内涵。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密切协同,以联合巡展、对外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把外国的优秀展览和传世名作引进来,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文物‘活’起来。我们现在倡导践行的‘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其依据也在于此。”王春法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下以及将要进行的活动做了具体阐述。

  加强文物基础研究,通过信息多媒体技术手段,让文物“走出去”和“引进来”,开发文创产品……各大博物馆都在积极拓展资源盘活路径,“为了观众,为了文物,为了传承,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马萧林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文艺界委员:文物“火”起来更要“活”下去

2019-03-11 09: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