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构强大的文化能力

2019年03月05日 09: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西沐

  记得在2016年10月份的一次论坛上,胡平先生发言中指出: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悟空如何打败米老鼠。文化传播不仅仅就是讲故事,尤其要讲好中国故事,在精心备课和学习以外,还需要建构强大的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主要是指文化的创造能力、文化资源的转化整合能力、文化的传播影响能力,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

  文化建设工作长期以来在文化能力的建设方面由于对规律的认识不足不清,导致文化能力的建设出现偏差。一方面,过分重视一些名词、手段与方法的开发应用,文化建设外围与表面的工作似乎是轰轰烈烈,但对文化建设本身的推进与推动不够;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文化精神,涉及的文化资源活化等最为关键的一些核心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与解决。就像骑马,过分重视了骑马的姿势与世界接轨,过分注重各种行头与规则,而遗忘了骑马要去的目的地。有人总结曰:文有余而化不足。

  文化能力是一种特种能力,不同于一般性的产业生产能力。它最为重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持久性、普惠性、多样性、差异性与生态性。这种能力的建构、管理与分享等,决定了要有其独特的规律,万万不可一刀切,一窝蜂地用一种模式发展。以前我们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些政策中,反复提及均质化、均等化等理念与概念,殊不知在不同区域与文化建设层面的发展过程中,在面对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区域文化特色等的多样态发展的格局,以及千差万别的文化效能面前,我们又是如何能够衡量、如何能够做到均质化、均等化,凡此种种的概念与做法,大多是在办公室想象出来的,是非常值得推敲与关注的。事实证明,只有依托发自人民大众自身的文化生态,依托本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才能具有不断自我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文化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而那种一刀切的送文化、装备性的发展文化、过度地介入强势文化等,都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最近都在谈文化共享,那么,什么是文化共享,怎样共享,共享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这些是一个大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不要把场地、设备装备等作为共享的衡量标准,而应该是把文化能力作为标准去衡量问题,把文化能力的建设作为文化共享问题的基本视角。

  近几年,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还是文化生态,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随着文化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显现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代表着战略取向性的问题,如过分关注文化发展的形式与工具,而忽视文化能力系统的建设问题就非常突出,值得关注。因为文化的发展一旦能力缺少,就会造成精神的萎靡及高度难以提升,就会直接拉低文化的创造力,减少文化的影响力效应,导致文化全球化的竞争力受损。

  发展文化能力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战略任务与战略目的。这是因为,没有文化能力,文化自觉就是一种说法,永远不会是现实;没有文化能力,文化自信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痴人说梦,只会成为别人的笑柄;没有文化能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只会是别人的产业飞地,不可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相反,还会出现因为缺乏文化能力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摧毁民族文化发展的可能;没有文化能力的发展,文化建设就是自说自话,难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发展形式上的幻想会进一步导致民族竞争力的衰退。

  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不要再让概念的纠缠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更不能让文化的复古挡住文化融合发展创造的视线,而是要进一步去瞄准发展文化的能力。在这里,关键是要有清醒的认知、顶层的设计、战略的路径、符合规律的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 (作者西沐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作者更多的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西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构强大的文化能力

2019-03-05 09: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