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远非流量崇拜那么简单

2019年03月01日 09:01    来源:科技日报    杨 仑

  原标题:数据造假,远非流量崇拜那么简单

  传统上,我们的文化并不太喜欢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审美方式。写文章要“文似看山不喜平”,听音乐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欣赏绘画作品,也以含蕴悠远、引人遐思才好。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近年来快餐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小说看爽文、电影看特效,总要追求直接刺激感官,爽在当下。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奇特的文化群体也应运而生——流量明星。所谓流量明星,关键就在流量二字上。幕后推手对其中的逻辑丝毫不加掩饰:找到年轻的小鲜肉,引入流量进行包装并快速吸引更多的流量,最后将流量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变现。所谓眼球经济,不过如此而已。没有流量或者流量太少怎么办?那就弄虚作假。日前央视就爆料,某流量小生一条微博转发破亿次,占到微博总注册用户的三分之一,可谓是流量崇拜的典型案例。

  在流量明星的光环下,人们对演员的评价导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演技是否精湛、角色是否贴近生活等衡量标准,甚至被粉丝们弃之如敝履。他们更关心的是:明星们今天打了哪张榜单、明天占据了几个热搜,后天某流量明星主演的电视剧播放是否破了百亿……

  明星们赚到了钱,粉丝们的娱乐心理得到了满足,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大赚特赚,看似人人都在受益。然而,流量为王的社会文化心理背后,却潜藏着易被人们忽视的风险。

  从根源上讲,流量至上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无限膨胀的消费主义对整个社会生产环节的符号化过程。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往往沉迷于符号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事物本身的存在价值。流量崇拜的各个环节,也都作为商品被消费、被符号化,在日益膨胀的商业逻辑下,究竟演员演技如何、产品品质怎样甚至已经不再重要。

  当消费被符号操控,反馈到社会文化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无处躲避的浮躁风。尽管流量明星的“保质期”很短,他们却力求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为操控者和自己赚取足够的利润,而这“成功”的案例,足以颠覆青年演员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唯量是图”成为内容创作的唯一驱动,创作者们也会纷纷陷入“流量陷阱”,甚至不惜通过低俗的内容以博出位……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早就为人们敲响了消费主义的警钟,若文化的内容生产者与渠道运营者只是简单地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视为一门生意,若文艺作品被简单粗暴的娱乐生产线所绑架,社会文化也终将蒙上“娱乐至死”的超真实阴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实,追求真实的生活而非虚伪的泡沫、追求理性的思考而非满足简单的欲望,恐怕才能让文艺作品从被流量绑架的境遇中脱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数据造假远非流量崇拜那么简单

2019-03-01 09:01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