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越来越多外国人士热衷分享和传播中国文化

2019年02月20日 17:18    来源:新华网    罗羽

  原标题:记者手记:越来越多外国人士热衷分享和传播中国文化

  “你好,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走在伦敦的唐人街上,满头白发的威廉·阿德林顿不断用刚学会的汉语与身边的中国人打招呼,送上春节祝福。自2013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以来,这位英国人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我去过中国好几次,到过成都、重庆、西安、北京等城市。”阿德林顿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美食,很多文化内涵通过日常生活就能反映出来,从中国人的餐桌就能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坐在一起分享满桌的食物,大家在餐桌上是平等的,所有菜肴都摆上桌供大家享用,这就是中国人的分享精神。”他说,在对待客人方面,中国人更加诚意满满,他们会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极为大度。

  在伦敦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华裔歌剧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通过亲身经历深切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并热衷分享中国文化。

  几天前,受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邀请,王蓓蓓参加了俱乐部举办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晚宴并担任表演嘉宾。王蓓蓓说,到场的除了他们一桌中国人外,其余全是外国人士,当晚的舞狮、演唱中国歌曲等表演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她现场演唱了多首中西曲目,其中《中国梦》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赞赏。

  “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已连续多年举行庆祝中国春节的晚宴,并在晚宴上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分享中国的文化。”王蓓蓓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讲嘉宾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史蒂芬·佩里的讲话。佩里说,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质是分享,历史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这种特质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英国有很多方面应该向中国学习,诸如勤劳、谦逊、热爱和平等美德。

  王蓓蓓说,佩里因持续多年与中国深入接触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并被不少英国人视为中国专家,当晚在场观众纷纷向他询问关于中国的问题,佩里始终保持着对中国非常友好的态度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除了分享,不少外国人士还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在伦敦求学的波兰人亚历山大·梅尔尼科夫虽然只到过中国一次,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他通过互联网学习中文,已能自如地跟中国朋友聊天。

  “平时我通过看书、上网以及与在伦敦的中国朋友接触,来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并向我身边的朋友介绍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文化最大的魅力是中国人,他们在性格上坚韧不拔,工作努力效率高,能吃苦且具有乐观精神,我一直期待着再到中国看看。”

  与梅尔尼科夫不同,痴迷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蕾切尔·罗西娜在威尼斯大学学习过几年中文,还曾到中国留学两年,目前正在伦敦深造,并利用业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向意大利人传播中国文化。

  “在中国春节这段时间,我用意大利文翻译了描写中国春节传统的古诗《元日》,还写了一篇介绍中国十二生肖的文章。”罗西娜说,她和朋友一起开通了一个名叫“不只是筷子”的博客,还在其他社交软件上注册了账号,通过撰写文章向意大利人介绍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我们同时也采访一些中国人,了解他们在欧洲的生活状况。”罗西娜希望这些媒介能够成为两种文化的交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越来越多外国人士热衷分享和传播中国文化

2019-02-20 17:18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记者手记:越来越多外国人士热衷分享和传播中国文化

  “你好,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走在伦敦的唐人街上,满头白发的威廉·阿德林顿不断用刚学会的汉语与身边的中国人打招呼,送上春节祝福。自2013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以来,这位英国人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我去过中国好几次,到过成都、重庆、西安、北京等城市。”阿德林顿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美食,很多文化内涵通过日常生活就能反映出来,从中国人的餐桌就能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坐在一起分享满桌的食物,大家在餐桌上是平等的,所有菜肴都摆上桌供大家享用,这就是中国人的分享精神。”他说,在对待客人方面,中国人更加诚意满满,他们会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极为大度。

  在伦敦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华裔歌剧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通过亲身经历深切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并热衷分享中国文化。

  几天前,受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邀请,王蓓蓓参加了俱乐部举办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晚宴并担任表演嘉宾。王蓓蓓说,到场的除了他们一桌中国人外,其余全是外国人士,当晚的舞狮、演唱中国歌曲等表演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她现场演唱了多首中西曲目,其中《中国梦》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赞赏。

  “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已连续多年举行庆祝中国春节的晚宴,并在晚宴上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分享中国的文化。”王蓓蓓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讲嘉宾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史蒂芬·佩里的讲话。佩里说,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质是分享,历史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这种特质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英国有很多方面应该向中国学习,诸如勤劳、谦逊、热爱和平等美德。

  王蓓蓓说,佩里因持续多年与中国深入接触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并被不少英国人视为中国专家,当晚在场观众纷纷向他询问关于中国的问题,佩里始终保持着对中国非常友好的态度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除了分享,不少外国人士还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在伦敦求学的波兰人亚历山大·梅尔尼科夫虽然只到过中国一次,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他通过互联网学习中文,已能自如地跟中国朋友聊天。

  “平时我通过看书、上网以及与在伦敦的中国朋友接触,来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并向我身边的朋友介绍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文化最大的魅力是中国人,他们在性格上坚韧不拔,工作努力效率高,能吃苦且具有乐观精神,我一直期待着再到中国看看。”

  与梅尔尼科夫不同,痴迷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蕾切尔·罗西娜在威尼斯大学学习过几年中文,还曾到中国留学两年,目前正在伦敦深造,并利用业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向意大利人传播中国文化。

  “在中国春节这段时间,我用意大利文翻译了描写中国春节传统的古诗《元日》,还写了一篇介绍中国十二生肖的文章。”罗西娜说,她和朋友一起开通了一个名叫“不只是筷子”的博客,还在其他社交软件上注册了账号,通过撰写文章向意大利人介绍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我们同时也采访一些中国人,了解他们在欧洲的生活状况。”罗西娜希望这些媒介能够成为两种文化的交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