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让更多人看见敦煌之美

2019年02月18日 08: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宗祖盼 白旭东

  甘肃敦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枢纽。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敦煌文化,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仅意义重大,更是一个时代性命题。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借助数字科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等手段,对敦煌莫高窟文化内涵和展示手段加以升级,通过不断激活敦煌莫高窟文化魅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力。

  借助数字科技提升文旅体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樊锦诗为代表的第三代敦煌文化人便开始了对莫高窟的数字化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调查和试验,“数字敦煌”作为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应运而生,即通过先进的摄影技术和数字技术,存储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与传统实地参观相比,这种新的数字化沉浸式游览模式可以展示更加明亮和清晰的壁画,令视听体验更加完善。如推出的4K超高清影片《千年莫高》和8K高分辨率技术拍摄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既让游客获得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又缓解了洞窟的承载压力,对于洞窟壁画和彩塑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高窟原有的传承方式主要依托原始采集、临摹、图书出版、纪录片、数字化等方式,虽然对文物的保存和文化的展示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年青一代仍然缺乏吸引力。201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积极展开敦煌文创产品和活动的开发与销售;2017年12月,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开启“数字丝路”计划,探索丝路文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将最新科技和娱乐文化生态与敦煌文化连接,借助动漫、文创、游戏、音乐,将敦煌元素结合CG(计算机图形学)美术的表现风格,灵动地展现给年轻人,让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和更广泛地认同敦煌。此外,敦煌研究院还积极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展现敦煌风貌,开启了人们发现敦煌之美的新渠道。

  努力打造“体验+”的演艺产业

  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演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1979年首演的《丝路花雨》就是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随后,敦煌又推出了舞剧《大梦敦煌》和杂技剧《敦煌神女》,其中《敦煌神女》融合了歌舞、音乐、杂技、武术等多种元素,在艺术呈现上体现出融合的维度。2015年,沙漠实景体验剧《敦煌盛典》应运而生,该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利用可移动式舞台,融合声光电特效,大大提高了游客的视听体验。而2016年由王潮歌导演的情境融入式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敦煌》,再次将跨界融合与内容活化推向一个高度。该剧将话剧、舞蹈演绎、杂技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场馆和配套的升降舞台、特种投影等科技设备,恢复和重构了敦煌的历史文化空间,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跨界融合探索时尚文创产品

  莫高窟壁画中独特的装饰纹样,早在景区发展初期就被开发出来作为旅游产品销售,最具代表的就是“藻井围巾”。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开拓思路,大胆跨界,研发了大量文创产品,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品类涵盖器物、服饰、家居、复制画、礼品、玩具、文具、食品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做工精良的好产品。如以莫高窟220窟《反弹琵琶》为代表的高精壁画复制品,画面十分精美。此外,研究院也积极开展与企业、高校的合作,如敦煌研究院和QQ音乐联合上海音乐学院按照壁画仿制出古代乐器;与Kindle(电子阅读器)、小米手机、美的空调等合作开发敦煌定制产品;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以“传统复原”和“现代创新”两个视角对莫高窟壁画中的服饰进行再现与创新。

  未来如何进一步深挖敦煌莫高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提炼出其文化精髓。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否则创新就会流于形式,停于表面。二是要适应时代需求,拓宽文化展示手段。科技进步带来无数新的契机和新的可能,莫高窟应顺势而为,将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兴技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三是要加强文化传播,创新美育形式。教育普及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敦煌研究院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结合新兴教育载体进行莫高窟文化的美育工作。四是树立世界眼光,讲好文化故事。要在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展现莫高窟的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和跨时空的创新力,使其成为新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的桥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新业态让更多人看见敦煌之美

2019-02-18 08: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