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书店是生意 读书是生活

2019年01月29日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余冬

  近日,一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比2017年下降6.69%,从而引发了“没好书还是没人买”的讨论。

  其实,与这个数据同时发布的,还有另外一个数据: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增长11.3%。实体书店销售虽然下降了,但网络图书销售却有不小的增长。从整体上看,大众的图书消费实际上是增多了。如此说来,是不是就可以反过来做出“好书更多了”或者“人们更愿意买书、读书了”这样的判断呢?当然也不行。现实的情况是:好书未必有人买,有人买的未必是好书。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腰封上再有几位名人“倾情推荐”,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况且,如今读纸书,无论读的是什么,似乎都比读电子书显得更有格调一些。而好书之所以没人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好书,也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了。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好比海里捞针,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的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我们无法要求书店违背市场规律,把那些滞销的书留在书架上,等待它们的知音,更不能篡改畅销榜,把那些低销量的图书推上榜单。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无可厚非。

  实体书店销售码洋下降,也许是事实。但与此形成呼应的,是2017年实体书店及发行网点数量比上年增长4.3%。为什么图书销售码洋下降,书店却变多了?难道都是为了情怀?实际上,很多实体书店除了图书之外,还引入了咖啡餐饮、文创文具等业态,而且这些业态利润的增长已经超过图书销售的下滑。有业内人士介绍,即使在餐饮行业,饮品的利润也占到餐厅总利润的50%,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要求书店单纯靠卖书来赚钱。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读书,是一种生活。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是否真正拥有一本实体的书,并不重要。但我们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就希望好书能大卖,以此鼓励优秀的作者、优秀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写好书、出好书。如果好书越来越多,读好书的人越来越多,就算图书销售额真的下降了,那可能也只是平庸之作没有销路了。

  (作者:余冬,系文化记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实体书店重振旗鼓迎转机      2019年01月25日
  • · 实体书店迈进互联网时代      2019年01月18日
  • · 让书香温暖校园      2019年01月04日
  • · 高校要有容纳一家书店的肚量      2019年01月04日
  • · 2018:向大家告别 和好书相遇      2018年12月27日
  • · 留住报刊亭留住那一份文化情感      2018年11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书店是生意 读书是生活

    2019-01-29 07:56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一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比2017年下降6.69%,从而引发了“没好书还是没人买”的讨论。

      其实,与这个数据同时发布的,还有另外一个数据: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增长11.3%。实体书店销售虽然下降了,但网络图书销售却有不小的增长。从整体上看,大众的图书消费实际上是增多了。如此说来,是不是就可以反过来做出“好书更多了”或者“人们更愿意买书、读书了”这样的判断呢?当然也不行。现实的情况是:好书未必有人买,有人买的未必是好书。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腰封上再有几位名人“倾情推荐”,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况且,如今读纸书,无论读的是什么,似乎都比读电子书显得更有格调一些。而好书之所以没人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好书,也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了。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好比海里捞针,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的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我们无法要求书店违背市场规律,把那些滞销的书留在书架上,等待它们的知音,更不能篡改畅销榜,把那些低销量的图书推上榜单。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无可厚非。

      实体书店销售码洋下降,也许是事实。但与此形成呼应的,是2017年实体书店及发行网点数量比上年增长4.3%。为什么图书销售码洋下降,书店却变多了?难道都是为了情怀?实际上,很多实体书店除了图书之外,还引入了咖啡餐饮、文创文具等业态,而且这些业态利润的增长已经超过图书销售的下滑。有业内人士介绍,即使在餐饮行业,饮品的利润也占到餐厅总利润的50%,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要求书店单纯靠卖书来赚钱。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读书,是一种生活。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是否真正拥有一本实体的书,并不重要。但我们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就希望好书能大卖,以此鼓励优秀的作者、优秀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写好书、出好书。如果好书越来越多,读好书的人越来越多,就算图书销售额真的下降了,那可能也只是平庸之作没有销路了。

      (作者:余冬,系文化记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