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心脏”

2018年12月21日 08: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秦 毅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告,对第五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予以公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等2646个村落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第一批的646个、第二批的915个、第三批的994个,到第四批的1598个,再到第五批的两千余众,6年来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不但完善了信息档案,而且编制了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了保护措施。一大批曾经一度被遗忘于偏远地区、历史烟云之中的传统村落,不再扮演城镇化进程的“弃儿”,正在凭借着文化资源优势、历史遗迹保护、影视旅游开发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重新回归时代,成为乡愁记忆的真实承载,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呈现。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对农村未来改革发展的战略设计和总体部署,它是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时代背景,是集合各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的契机,而传统村落保护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它能使乡村振兴更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醇厚的文化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统村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大中城市的虹吸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广大乡村的生产生活要素单向度地流向城市,客观造成乡村的凋敝。长期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曾经指出,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对立的。对此,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即在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前提下,把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注入村落,同时确保人们的经济来源,实现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

  作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价值的传统村落,除以建筑为主体的物质形态外,还包括农耕文明所积淀的民风、民俗、民情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而后者离不开人的传承和创新。“重物质轻传承”“有小桥、流水,而无人家”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痛点,它无法涵养农村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也无法凝聚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

  对此,需要突出广大村民之于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作用,既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带来的实惠。如果说建筑构成了传统村落的肌体,传统村落里的人及其构建的生活形态、生产形态,才是传统村落的心脏。只有宜居、宜业,不断拓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渠道,才能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守业,才能让“心脏”跳动有力,让村落发展活力充沛。

  传统村落是更具文化资源优势及开发潜质的地区。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它的独特价值及精神凝聚力正在日益受到重视,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正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应有之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心脏”

2018-12-21 08: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