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激活传统村落 让农村更像农村

2016-11-24 14:3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丽水11月24日讯(记者 魏金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之中。23日,“传统村落守护与激活”论坛在浙江松阳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政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论坛现场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长励小捷表示,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耕文明的DNA,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保障。“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为‘守护与激活’,这恐怕是传统村落的永恒主题。首先我们要把必须保、值得保的传统村落保存下来,哪怕眼下没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其次是保下来还要守得住,保护者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但守护者只能是世居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传统村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为什么还要讲激活?因为它面临着消失和失去生命力的危险,所以要激发起活力与生命力。守护与激活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传统村落在得到完整保护的同时,跟上农村现代化的步伐,让守护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

  重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未来的传统村落或将成为新型社区

  松阳县副县长雷超现场谈到,传统村落衰败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使其失去了内在支撑力;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又不足以支撑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加之大量的优秀人才前往城市集聚。此外传统文化与优秀价值观的断层也增添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目前松阳县共有中国传统村落71个,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以松阳县为例,雷超谈到随着目前传统村落现代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均等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普及均为传统村落的复兴提供了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有效激发乡村建设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恰当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都乡酉田村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抓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就是抓文物保护,抓美丽乡村建设,抓农民增收,抓旅游发展,抓生态保护,抓农村党建,抓村风民风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雷超认为,未来的传统村落将会成为一个新型社区,“在居住群体上,不再只有单一的传统村民,包括一部分回归村民,外来的新型村民;在文化视角上,既有传统农耕文化,又有现代科技生活,更有传统与现代交融产生的新文化;在经济形态上,将实现从单一农业的经济结构向高效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多元化的复合型经济体系打造”。

  加强工匠传统技艺培训

  像修复文物一样修复老屋

  民族建筑是传统村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保护好、使用好已成为当前窜通建筑保护的重要命题。随着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人偶外迁,传统村落内大量建筑控制,甚至坍塌。保护修缮好这些建筑,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修缮资金。2016年5月份。中国文物保护浸会发起“拯救老屋行动”,对中国传统村落中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修建进行资助,采取的方式就是基金会主导与民众资源参与的形式。

  针对“传统村落低等级文物建筑修缮工程”这一问题,浙江省古建筑涉及研究院副院长卢远征表示,目前在实际工作进展中仍然存在诸如建筑产权情况复杂、修缮技术标准不一、工匠水平参差不起、工程造假存在差异、方案编辑要求不明等问题。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坚持以政府领导,村民为主,多方参与的团队协作机制,注意传承乡土做法,本着“能修不换”的原则,充分尊重产权人医院和需求,鼓励支持房屋产区啊人进行合理利用,并一再强调要“像修复文物一样修复老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郭平补充谈到,在现实生活中,持有传统技艺的工匠严重缺失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规范的培训,对于老屋的修复也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把控之下,并且建立相应的文物修复登记制度。

  发挥民宿示范效应

  延续乡土文明 让农村更像农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民宿引入传统村落当中。一方面,以民宿为主导的合理化旅游开发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诸如观光、采摘、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发展。《乡旅报告》主编巴芳认为,当地引领性的民宿产业可以开阔原住民的眼界和思维,创富的示范效应也会使得新农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回乡创业。如果当地民宿的品牌形象已初步形成,将极大得减少创业风险及营销成本。模拟相对成熟得民宿运营机制,也将使民宿聚集成群的速度加快,利于整个区域的休闲度假氛围发展成熟。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田人合一是乡村,田人分离是城市”北京绿十字与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诚征话促进会城市与乡统筹发展专业委员副秘书长孙君用两句俗语形象概括传统村落的发展问题。

酉田村民宿酉田花开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他看来,传统村落的特点饱含时代感,可谓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住建部、农业部、旅游局、文物局几乎都在房子和旅游上下功夫,但就是少了文化,缺少农民参与”。孙君认为,保护传统村落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保护“家”,这其中包括祠堂,书房,祖坟,家谱,中堂等。因此,激活古村与传统村落,就不是仅仅单纯地引入旅游与民宿。更重要的是保护好其一脉相承的农耕文化与乡土文化、孝道文化,“让年轻人回来,中国的农村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

  郭平补充谈到,在大步伐修复和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需要注意对于传统乡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注意民族性与地域性差异,避免出现同质化问题;其次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要明白在地居民才是我们最大的价值诉求主体,不是游客,更不是开发者;第三,民宿或者其他形式的开发,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强势文化的侵入。强势文化的“扑面而来”必然会带来弱势文化发生变异或是变迁。“传统并不意味之一成不变,也不是一味复古,更不能一味追求市场效果。重要的是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将传统村落固有的文化创新性地传承并发展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第四在保护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应保有其原有的魅力,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俗等,让农村更像农村。“我不太赞同对传统村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建设之后,让游客或是城里人到了之后没有不适之感,如果这样的话,乡村也就丧失了它原有的魅力”。

  另外,郭平还并创新性地提出,在现有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中高龄老人记忆的收集与整理纪录工作。 “现在我们做的都是能够看的见的,比如修复老屋,恢复民宿项目等,但对于历史文化记忆的档案建立还有待进一步跟进。比如说这些村里的高龄老人,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见证了上个世纪历史的更迭与时代的进步,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同样有着与那些高龄艺术家身上一样珍贵的记忆留存。我们是否也应该尝试通过对这些村落进行全面的普查,然后针对性地发展这些人的口述史资源”。

  尊重传统村落的遗产属性

  期待专门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尽快出台

  期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总工程师侯卫东就近30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政策与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提出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规划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民居建筑是它的形,那么非遗文化是它的魂,我甚至觉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物保护系统更为妥当”。此外,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霍晓卫还提出,要从全域事业与多元合一的较钝开展对除阿农村落与民居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利用;坚持尊重传统村落的遗产属性与保护规划;积极探索不同方式的传统村落保护方式。

  对于今后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励小捷最后强调了以下四点要求:一即“一个中心”,就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人主要指的是农民,特别是世居在传统村落的农民;二即“统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综合体,既要有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保护与修复,也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业态、价值观、人心修复等,必须综合考虑不能偏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年轻人重回农村,可是如果连老房子都不在了,年轻人回来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意义也不大”;三即“协调”,主要指的是政策上的协调。目前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近20条,但现在的问题是凡事专门部署传统村落保护的文件自成体系,不是专门针对传统村落并带有规定性的文件和传统村落保护其中会有很多不相容、不协调之处,相关部门下一步在制定并调整政策方面可能需要特别注意并予以解决,“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是否应该在政策上,在条规上有所例外,是否有必要对相关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进行修改完善,促使政府国务院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这是我们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当务之急”。四即“底线”,发展传统村落民宿,尤其是在古建筑中做民宿,虽有提倡但也也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的要求来做民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