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文化消费的变与不变

2018年12月03日 12: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原标题:四十年文化消费的变与不变

  文化消费变迁的背后,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对文化精品的追求。毋庸置疑,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改革开放40年,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全新的物质生活环境,也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代人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也许是武侠小说,也许是香港电影,也许是漫画游戏。这些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标签,记录了40年来国人精神生活的变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43元,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类支出达到1278.7元。数字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

  黑白灰的“的确良”曾是国人的标准着装,而今服饰早已不满足于色彩和质地,而是成为张扬个性、彰显品位的载体;我们曾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王国”,而今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共享单车让传统的出行方式变得再次流行;我们常说“千里江山千里行,万分珍重万分情”,而今大家都期待去看看世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婚姻大事以前必须有“三转一响”作为见证,而今支付宝、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四大件”早已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可以说,国人的消费观念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层递性地完成了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到多元的文化消费的成长。

  技术的更迭是推动居民消费扩容的原动力。40年来,媒介工具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洗牌,文化消费的载体不断推陈出新。在纸媒称王的时代,国人热衷于攒钱买书、读诗写信,汪国真、路遥、顾城曾激发无数青年的文学梦。之后,电视的普及造就了万人空巷的《渴望》、亿万人坚守的春晚,《还珠格格》和超级女声成为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主宰。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动漫游戏触手可玩,并催生了二次元、嘻哈、电竞等亚文化群体的不断逆袭。

  文化消费的不断高涨也彰显了大国的文化自信。40年前,吟唱着《甜蜜蜜》的邓丽君和一大批港台明星定义了当年的文化流行;20年前,日本动漫、好莱坞大片、韩剧赚足了国内消费者的热血和眼泪。而今,莫言、刘慈欣、曹文轩不断斩获国际文学大奖,被世界瞩目;《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批优秀作品走进非洲千家万户;完美世界和腾讯的游戏在欧美市场风靡;抖音APP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产品。中国文化向世界敞开怀抱,正在世界版图上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消费变迁的背后,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对文化精品的追求。毋庸置疑,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倡导“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要“无愧于时代”。这背后都是对文化理想的坚守。特别是在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越是热闹,就越要强调文化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以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为特点的文化消费已经到来。创作生产有时代温度、扎根人民生活的优秀文化产品,已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命题。(作者:刘京晶 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四十年文化消费的变与不变

2018-12-03 12: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