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 中国歌剧莫一味追求大制作

2018年11月27日 09:00    来源:解放日报    吴桐

  原标题:歌剧与中国论坛沪上举行,专家把脉 中国歌剧莫一味追求大制作

  上周末,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第二届艺管国际·上海论坛聚焦“歌剧与中国”主题,来自国内外的歌剧专家、学者共同为中国歌剧把脉。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直言,虽然近几年中国歌剧创作在数量上大大提升了,但思想艺术质量上乘者仍不多见。

  应拒绝飚高音拼难度

  居其宏直陈目前中国歌剧创作的种种弊病:题材取向呈现出单一思维,而且不少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呈现出脸谱化、口号式的表达;音乐创作上出现截然相反的两极,一个极端是不顾汉语声律和音调之美,难唱又难听,企图以飙高音、拼难度来博取观众掌声;另一个极端是,让毫无性格和美感的口水歌弥漫剧中。他认为,鼓励多样化的题材、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才能让今天的歌剧创作迎来真正的繁荣。

  中国歌剧应当如何塑造自己的个性,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作曲家许舒亚给出他的答案: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寻找养分,融入中国戏曲的元素。许舒亚自2002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八月雪》开始,就不断在自己的歌剧作品中融入京剧、昆曲等中国戏曲元素。不久前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以李大钊为主人公的歌剧《晨钟》里,他也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警惕奢靡,注重文学性

  居其宏认为,歌剧创作应警惕奢靡之风。一部戏动辄投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舞台上搞人海战术,场面浮夸,高科技声光电技术一应俱全,却缺失了一部舞台戏剧作品最该有、也必须有的艺术品格和音乐戏剧魅力。导演李卫也十分反对一味追求大制作。他说:“有大的立意垫底才能成为大制作,如果往舞台上堆钱,那只能说明我们心中太穷了。”

  抛开舞美、灯光和表演等因素,导演陈薪伊认为,一部歌剧是否能打动人,最根本的还是作品的文学性。她以普契尼歌剧为例,讲述莎士比亚精神如何影响他的歌剧创作,让他的作品有着激情与理智的平衡,更具有思想深度。“今天中国歌剧创作乃至其它戏剧创作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学。中国的歌剧创作者要以普契尼和莎士比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

专家把脉 中国歌剧莫一味追求大制作

2018-11-27 09:00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