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应当因地制宜

2018年10月26日 08: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赵仙泉

  原标题:文化扶贫应当因地制宜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八项主要任务。雒树刚部长也明确表示,文化扶贫第一要抓规划,要以县为单位规划文化扶贫内容,体现地域特色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二要抓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级综合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第三要抓内容建设,为贫困地区送去优秀的文化产品,使群众既创造文化又享受文化;第四要抓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培养当地文化人才,同时更多地组织文化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参与文化扶贫。

  笔者以为,文化扶贫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大事;而且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一样应当因地制宜。

  从近年的文化扶贫实践来看,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都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举措。比如,“广电扶贫·宽带乡村”工程项目是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扶贫办联合实施的省脱贫攻坚重点工程,贫困户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目的就是要让广大贫困户及时获取更多信息,持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为了美好生活而积极奋斗的脱贫信心,真正做到在脱贫路上有志更有智。再比如,山东省探索“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扶贫新途径,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扶贫新模式。临沂市提出了实施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工程,选取草柳编、乐器制作、中国结等十大门类,100家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非遗衍生品、手工艺电商,带动1000个贫困户参与非遗衍生品制造和手工艺加工,并结合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政策,扶持创业。这种以“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已形成“燎原”之势。

  一些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把开发和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和生态等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等民族节庆文化,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歌舞,极具地方与民族特色,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只要保持个性与特色,不搞“千人一面”“千村一面”的“面子工程”,就会让文化与旅游的嫁接显出独特魅力。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经济与文化的不完全对称性,有着历史的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揭示了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恩格斯列举的经济相对落后的挪威和俄国在文学上成就斐然。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老少边穷地区在文化上有可能存在开发优势。也就是说,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反而存在值得开掘的文化富矿。广大文化、文学与艺术工作者,深入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生活,完全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文化扶贫也能转变为文化探宝。

  文化扶贫,有精准扶贫的普遍规律,也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关键在于,文化扶贫这件大事做起来要显得有“文化”。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文化扶贫应当因地制宜

2018-10-26 08: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