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不能泛娱乐化

2018年07月25日 07: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舒光强

  原标题:传统手工艺不能泛娱乐化

  促使我写这篇短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触动:一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者的眼球,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比较关注技艺的“诀窍” “绝招”“秘诀”“工巧”等方面的问题,抹杀其审美功用和文化意义,用一种猎奇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二是近几年,我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学术研讨会,在多个场所听到一些学者和专家关于手工艺的主题报告,他们常将传统手工艺与浪漫人生、怡情养生、释怀苦闷、诗意生活、田园农家、解放身心、人性的完美、精神自由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哲学的概念结合起来。这样泛娱乐化的报道和发言令我困惑。其实,这是一些媒体工作者、学者和专家对传统手艺一厢情愿的描述,对历史传统缺乏认识,对工艺技术的发展变迁了解不充分。

  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内里往往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多与当时的等级观念、思想意识、礼制习俗、社会文化、名物制度、地域风物、科学技术、技艺的发展沿革等因素相互关联在一起。匠人制作出来的产品不仅凝聚了手艺人的技术、技巧、技能,同时还囊括匠人的审美智慧和自由灵性,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既有硬性的物质技术,又有柔性的审美精神,体现了工与艺的结合,蕴含了由技入道的可能性。丰富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手工制品的双重性功能构成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特征和民族特性。

  自汉代武帝之后,中国社会即形成了以士夫为中心、农民为基层、工匠和商人为旁枝的“四民社会”, 匠人的地位虽然位居商人之前,但整体来讲他们比商人过得清贫得多,艰苦很多。关注手工艺人所处的时代,成长之路是打开传统手工艺的一把钥匙。匠人是手工技艺的主体,既是技艺的拥有者,又是技艺的传播和传承者。除了关注他们技艺的优劣、高低以外,还要关注他们的社会地位、生存环境和命运遭遇。在传统社会里工匠的身份也较为复杂,既有从农民阶层走出来的小手工艺人,也有从士夫群体中分化的有文化、有修养的双馨匠人,还有一部分匠人是来自商人,他们有产品,有人脉资源,又有营商头脑,入市行商,成为匠人兼商人。

  但凡称得上传统手工技艺的,都有不小的“年岁”。从发明创造时算起,到后来经过后人的确认和认同,形成现在的传统,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大多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现代人看历史上手工技艺的发展演变,首先要了解新工具、新材料、新设备或新工艺的产生。这些绝不是凭空忽然出现的,它必然有来龙去脉,在产生运用之前必然会有它的源头和前身,即使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某一天此项技艺消失了,它也不会转瞬即逝,必有其流变,有其后影。对历史上技艺的研究,必须做到“抱前留后”和“瞻前顾后”。

  工艺技术的变化,从创始、酝酿、发展到臻于成熟,必然会有功能、实用、审美等方面的内在用意和外在考量。这是我们在考证工艺历史发展沿革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不能仅凭零碎的文献记载,主观地凭空推论。要做到综合衡量、全面考虑、系统认识、客观看待,才可能回到历史的真实。以明代的手卷装潢为例,此时期的拖尾较之前朝,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这是因为明代品鉴收藏蔚然成风,也是为了满足藏家品评和题跋的需要,手卷前端的引首就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产生的。

  我们在梳理技艺在历史中的流变时,还应当重视技艺的时代特征,又要关注它的地域性。时代特征是指每一个时代体现出来的整体风格,唐朝有唐朝的时代面貌,宋朝有宋朝的风格特点;地域性是指它的地区风格,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产生了风格不一的样式,这与传统社会里对工艺技巧、技能、绝活的保密性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关注手工技艺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大多没有系统的技艺记载,这并非说明我国的手艺人不重视技艺,相反,他们对技术极其重视,十分倚重,技术的保密性在各个传统手工行业中都存在,这是一个千百年在手艺行业里流传下来的俗成传统。在中国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手工技艺联系着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中重要的技术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前行。传统手工技艺都包含着深刻的学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在具体操作中每一种材料和工具的运用,事先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工艺构思,这是先辈工匠流传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到了近代,由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大众生活离手工文明越来越远。

  造成现在的状况,有诸多的历史原因。中国的传统社会讲究儒家的抱负,重治国平天下,手工技艺很少得到主流社会的鼓励,有时甚至限制手工技艺发展。几乎每一门手工技艺都没有完整的记录,其中的工艺要点,仅靠手艺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即使有少部分像《绣谱》《髹饰录》《装潢志》讲实学工艺技术的专著,对技艺的记载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一些关键性的技术也易生歧义,语焉不详。

  在研究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技能和技巧是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技巧和技能体现了手工艺人的熟练程度和掌握技术的多寡,而技艺和熟练程度很难以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语言将其转化成客观化的知识,很多是依靠经验、体验和模糊的口头表达来传承技艺,这就给手艺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媒体单一角度宣传和一些学者对传统手工艺的“浮夸”都不恰当。以泛娱乐和猎奇式的眼光看待手艺,会导致社会对传统工艺技术缺乏整体、系统的了解,会使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日趋萎缩,逐渐“贫血”,也容易失去手艺最重要的基础和基本功用。以猎奇的眼光看待传统手工艺,容易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手工技艺推向娱乐的边缘,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消遣。这样容易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削弱技艺的比重,减少实际的用途,最终会导致手工技艺的变异和变质,会产生扭曲和误解。传统手工艺不是花拳绣腿的虚设,更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研究和传播手工技艺的时候,应该对它的历史传统和技艺本体有一番深刻的了解,回过头去认真审视历史传统,细心体会,了解传统文化,做到客观公正,有的放矢,社会才可能产生一种共尊、共敬之心。人同此心,心共此理,大家都尊奉它,社会大众自然会产生凝聚力、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传统手工艺不能泛娱乐化

2018-07-25 07: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