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国科技电影

2018年10月19日 08:2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新红

  360°球幕、4D、动感、3D&2D,9月中下旬,一场科技电影盛宴在北京拉开,来自15个国家的27部优秀影片分别在北京天文馆、中国古动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朝阳规划艺术馆联合展映,其中近10部影片属国内首映。

  上世纪80年代,球幕、4D等高科技影院开始在我国科技类场馆中出现,近10多年,一些超大型球幕、巨幕影院也纷纷在国内建成,可以说,科技影院成了新建科技场馆、主题馆的标配,且一个馆平均有1~3个影厅。科技部的数据表明,近年来科技场馆数量快速增加,仅2016年就比2015年增加了135个,这意味着科技影院数量增长更快。

  科技影院发展迅速,遗憾的是,中国科技电影的数量以及质量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以及业内人士。

  影院很多,新片很少

  “每次去科技馆都是播放那几部影片。”李女士时常带孩子去科技馆,除了看展览,很愿意享受一下高科技影片,但影院片子数量有限,且长时间没有新片上映。

  科技电影的票价一般在20元至45元不等,时长不会超过45分钟,多数影片在10~25分钟,价格不高,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家长们在看展览的同时会选择去看电影。

  仰赖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球幕、巨幕、4D等电影大都被使用在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宇航馆、太空馆等科普教育场所。

  科技电影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观众带到太空、海洋、森林当中,眼前的景致,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到一般。

  “科技电影的高科技是多维度的,播放技术、制作技术都运用了高科技,科学视角、电影艺术加上高技术,能没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嘉星一族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柴俪杰对科技电影情有独钟。

  记者上网查找了一下最近科技类场馆播放的影片,中国科技馆4个厅有14部片子播放,其中球幕、巨幕分别有4部,上海科技馆4个厅有10部,广东科学中心有8部,天津科技馆有7部,山东科技馆有5部。

  科技电影中经典影片以及某场馆“镇馆之片”反复播放是正常的,比如《哈勃望远镜》记录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最复杂的航天飞机操作,此片在NASA长期播放;又如北京天文馆的《奇妙的星空》也是该馆的经典播放影片。

  如果每部影片都长期播放,鲜有新片加入,难免会给人留下影片不多的印象。

  是不是科技电影与商业电影不同,产量就是很少?从事科技电影引进近20年的柴俪杰否定了这一猜测。

  绝大多数文化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科技电影。科技电影,英文名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m,在国外是比较明确的,指专门为场馆制作的影片,这些影片首先发行到场馆,然后再根据票房情况进入商业院线,或者到电视台播放。

  全世界每年的科技电影节就有上百个,既有大型的如全球球幕大会,也有一些细分的,如奖励拍环境的、拍动物植物的、女性科学家拍的,还有奖励各种技术,如微距技术电影节、化学之美电影节,以及跨行的、分区域的,等等。

  电影节况且有如此之多,更不用说电影了,柴俪杰参加的全球球幕大会,每年都有上百部长短不一的新片。

  国外很多,国内很少

  令柴俪杰尴尬的是,在国外参加科技电影节,有同行会问她,为什么没有看到中国的影片来参展?国产片数量少,优秀影片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几部能到国际电影节上推广、角逐。

  无疑,中国已建成的和将建的科技影院越来越多,观众对影片的期望和影片供应量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了。

  那么,国内场馆上映的科技电影数量不多的原因是什么?柴俪杰说,这需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国内自己制作的影片少,二是外国优秀影片引进存在困难。

  国内科技场馆经费大多由国家财政拨款,多数都是免场馆门票,影院的收入不是全部归场馆所有。这就意味着,场馆对影片没有完全的按需要数量采购权和自由制作权,也无法靠影片获利再投入影片制作。因为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引进影片都要等各级财政拨款,有经费时就制作或者购买一两部影片,经费不足就只能放弃。

  中国第一个建球幕影院的场馆是北京天文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将之称作科技电影以及科技影院。

  “我们称为科普剧场,播放的内容叫作科普节目。”朱进说,天文馆和其他科技类场馆不同,一般科技馆是以展览为主,而天文馆的展览相对不多,是以科普剧场为主。

  60多年来,天文馆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奇妙的星空》,朱进说,“这是看家节目”。从开馆初期就有一个类似的节目,只不过,那时的球幕剧场是光学天象仪加上幻灯机。现在已重新制作成采用数字投影技术版本。

  因此,北京天文馆有一个比较强的制作团队,这是许多场馆不具备的,放映的大多数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影片,票房最好的也是这些影片。

  不过,朱进坦言,前些年经费充足时,他们每年制作一到两部影片。近两年没有申请到经费,就没有制作新片子。今年正在申请经费中,明年可能会有一个球幕影片立项。

  而且,财政拨款是要求一年花完的,所以实际上一个影片的制作周期不到一年,时间很紧张。

  制作一部优秀影片,经费是关键因素,资金得到保障了,还需要有优秀的团队和充分的时间。

  科技电影产业在国际上发展相对成熟,制作经费远远超过国内,如BBC的影片《地球的脉动》投入了1亿美元。

  柴俪杰说,他们敢这么做,是因为回报渠道成熟,要么票房分账,要么版权被买断。如IMAX公司2002年出品的《太空空间站3D》票房超过9000万美元,BBC制作的《小动物大英雄》收益也相当可观。

  在没有好的回报机制、资金投入不如国外的情况下,吸引优秀团队以及体制外的团队加入时,依靠的是团队对这一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

  北京天文馆票房最好的影片都是自己制作的,朱进表示,他们制作节目的经费确实比国外少得多,“我们用五分之一的经费能做出水平相当的影片,但若经费是我们的10倍,就无法比较了”。

  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已举办了5届,今年是第六届,柴俪杰告诉记者,“2007年第一届非常惨”,近两年影展的上座率明显上升。记者在影展期间观察到,周末影片上座率高,有中文翻译的上座率高,相对来说,全英文的片子、平时放映的影片上座率不算太高。“还没形成观影习惯,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柴俪杰直言,当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更高,不满足商业电影时,科技电影数量和质量充分时,看科技电影会是一种生活方式。

  佳片很多,引进很少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自然界里隐藏着无数的风险,它间或有海啸泥石流,间或有足以使地表温度达到60摄氏度以至于雨水无法渗进地表的干旱,对于一只身材瘦小的蝎子鼠来说,如何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幸存,真是令人费解。”这是中国科技馆科学影迷会的会员在看了《小动物大英雄》后写的影评。

  “用新科技、高科技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场馆,获得比较好的科普宣传和教育的目标和目的。”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沙锦飞认为,科技电影是科学类场馆中非常重要的科普手段。他还谈到科技电影与科教片的区别,科教片主要有三类,即科教类、科普类及技术推广类,科教片不在科技类场馆播放,无论是播放和制作较少采用高科技,科教片也有针对人群,仅从内容上看,科普类的片子与科技电影有一些相似。

  科技电影作为科普教育的手段一直没有改变。而科技电影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在其他影院及影片中无法感受到的,因此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朱进介绍说,天文馆的4个影院的上座率肯定高过普通影院,天象厅即球幕影院,共400个座位,全年上座率为60%左右,另外3个影院的上座率也保持在40%~50%。尤其是周末和寒暑假,天天满场。

  在美国,场馆类的影院一年的观影人次一般是普通院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看科技电影是非常普通的事;当BBC的《地球的脉动》新片上映,在英国会有如商业电影一样的热潮。

  “科技电影的特点是,从科学出发,以探究为路径,传递真善美。”柴俪杰表示。

  今年影展的新片《水下人生》,一位80岁的鲁哈尼猎人讲述了他的故事,他能一口气就像一条鱼一样潜入水中,下降到很深的地方几分钟,就像一个真正的水下捕食者一样去追捕他的猎物。但他从不用电网鱼。

  该片在国际上获得许多大奖,完美的静态的水下生态让人窒息,柴俪杰说她“特别想引进这部片子,看看这位老人,他与自然的关系,就知道他读懂了自然,活得很天然,真正的天人合一”。

  影片《机场》拍的是佛罗里达机场,用航拍方式拍摄机场的物流、人流的走向;《大象日记》是把摄像机放到大象背上,后来大象很生气,把机器砸了,影片一片黑;《小动物大英雄》则是将摄像机放入洞中。

  可以看出,这些影片有着不同的视角,科技电影展现的视角非常丰富,如飞机视角、无人机视角、微观视角、水下视角、太空视角等,这是在商业电影中不经常看到的,“看了后会发现人是需要这些不同视角的,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柴俪杰说。

  朱进和沙锦飞都对影片《后院风光》印象深刻,这部影片从年轻女孩凯蒂角度来讲述,她的家住在树林边,他们对周围的现实景象视而不见,在忙碌的生活中被一系列电子设备所吸引。凯蒂逐渐发现大自然隐藏在她前门附近的秘密,我们体验到她在与这个新世界的互动中发现的喜悦。

  后院荒野一年四季的变化,这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拍摄,“这是一个很苦的活,我们的创作队伍也要有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态度,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就干一件事”。沙锦飞说,而且影片拍摄之细腻,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深海挑战》记录了美国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驾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至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全过程。卡梅隆下潜的深度是35787英尺(约合10908米)——是全世界海洋无可比拟的深度极限,他停留了6个小时,而他为这次下潜热身了十几次。卡梅隆的科幻巨作《阿凡达》的创意和概念正是来源于此片。

  不过,虽然国外佳片众多,但中国引进影片的困难也着实不少。没有院线制,片商就要一家一家场馆去谈销售,而且各场馆影院的软硬件没有统一标准,包容性差,导致有的片子无法兼容播放,有的需要转换格式才能播放。

  另外,与国外相比,国内科技电影更是差距不小。沙锦飞认为缩短差距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改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因为科技电影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制作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在政策上有一些倾斜,让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来;另一方面,国内科技电影要在理念、创作过程、手段以及态度上学习国外优秀影片,才能拍摄出自己的优秀影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尴尬的中国科技电影

2018-10-19 08:2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