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五家渠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2018年07月31日 16:10    来源:兵团日报    张琳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

  六师的前身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举起黄麻起义的大旗,踏上了千难万险的长征之路,奔向了充满希望的革命圣地延安,冲向了枪林弹雨的抗日前线,走进了战火纷飞的西北战场,迎来了五星红旗在祖国的蓝天上高高飘扬。

  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人未解甲、马不卸鞍,又义无反顾,风尘仆仆,日夜兼程,来到辽阔的大西北。他们仗剑扶犁、开荒造田,开始了屯垦戍边的千秋伟业。

  正是这支部队,以“铁流”“猛进”“反攻”代号办报,创造枪杆诗、创编话剧《九股山》,诞生了作家王玉胡、魏钢焰等,把红色文化植入边疆,汇聚屯垦戍边文化、支青文化、当地文化,在新疆腹心地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里筑起了一体多元的文化高地。

  文化传承着这支英雄之师的精神,反映着军垦儿女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热血情怀。

  新时期,如何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城?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六师五家渠市各族职工群众?六师五家渠市仍在不断寻找答案。

  2015年7月,六师五家渠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三年来,六师五家渠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构建“具有六师五家渠市特色、西部地区示范、新疆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人人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享受文化,六师五家渠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以体系为支撑 明确发展路径

  对于六师五家渠市来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保障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大机遇。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党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兵团和六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履行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三大职能,抓住提升六师五家渠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兵团组织化、集团化程度高的优势,立足六师五家渠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以全面实现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通过创建工作,达到西部示范区创建标准,为兵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2015年11月,《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文化部专家组评审。同年,六师五家渠市特聘两位文化部专家全程指导创建工作,委托兵团党委党校、兵团行政学院的专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和制度设计。目前,在全兵团乃至全疆具有借鉴意义的总课题《新疆兵团特殊体制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和两个子课题《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六师五家渠市为例》《兵团节庆活动品牌提升研究——以六师五家渠市郁金香节为例》已完成初稿。

  2016年1月,六师五家渠市适时召开创建示范区动员大会,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发改、财政、人事、文化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信息联络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对照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制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细则》,将其细化为8部分41项113个具体指标,目前已达标74条,完成率65%。针对未达标的39条,六师五家渠市列出问题清单,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对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和工作短板进行督查,制订解决难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师、团、连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项目是目前六师五家渠市最大的文化民生项目,是五家渠的“文化祠堂”,是五家渠市地标性建筑。

  回想五家渠建市之初,百业待兴。五家渠市连一个看电影的地方都没有,连一个像样的会场都没有。市民在期盼,政府在谋划。六师五家渠市将文化事业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按照“早投入、早建成、早受益”的目标,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占地面积5.4公顷,总建筑面积1.3886万平方米的五家渠文化馆是六师五家渠市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它是集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场数字电影管理放映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馆。2015年全国优秀文化馆颁奖典礼在重庆隆重举行,五家渠文化馆荣获全国优秀文化馆、全国十佳文化馆称号。至此,六师五家渠市80%以上的团级文化站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按照创建示范区要求,2016年,六师五家渠市争取国家资金和市财政项目资金7884万元,建设五家渠图书馆、六师五家渠市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和足球场、红旗农场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新疆曲子戏传习所、青格达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基础配套工程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是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创新为抓手 打造文化品牌

  探索不间断,创新无止境。

  六师五家渠市积极创新示范区创建发展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共赢”等模式盘活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形成了职工群众参与创建的六师五家渠市特有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将军文化是六师五家渠市红色文化底蕴的鲜明特色,保护好、传承好将军文化,就是传承了六师五家渠市的红色血脉。

  五家渠是将军命名的城市,是将军奠基的城市,是受到将军作风熏陶、锤炼的群体不断添砖加瓦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城市,很自然地被作为军垦城来开发建设。今天,在五家渠市,将军街、将军府、将军林、将军纪念馆……一个个带有将军符号的建筑,成为这座军垦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家渠寄托着将军的情怀,讲述着将军的故事,弘扬着将军文化。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深入挖掘内涵,打造“将军文化六进”(即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连队、进企业)品牌,把创新“将军文化”融入示范区创建中。六师五家渠市在已完成的“将军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文艺创作人才进行再创作,以多种形式展现将军文化,使“将军文化”资源转化成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形成文化传播效应;以文化馆、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实施主体,联合幼儿园、学校等单位,组织基层业余文化社团参与“将军文化六进”活动,加大普及推广力度;陆续出版将军故事、文物背后的故事等方面书籍。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六师不仅是英雄辈出的亮剑之师,也是群星璀璨的文化之师。六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支红色劲旅不仅走出了徐向前、王树声等124位将帅,还培养和造就了王玉胡、魏钢焰、邓普等全国知名作家,他们在屯垦戍边的伟业中留下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经过几代军垦人的淬炼,当年的军旅文化,形成了今天的兵团精神,永远激励着新一代兵团人前行。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在发挥自身特色,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培养基层文化人才的同时,着力打造六师特色的“千百亿万工程”:师、团、连选树100所示范性馆站,开展“大培训”活动,举办100期文化培训班;根据职工群众文化需求,组织100场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扶持各类艺术团体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培养选拔100个文化艺术能人;扶持创作100个中小文艺精品;进一步扩大文化共享服务“六师模式”的影响力,文化共享频道免费进入1000户贫困家庭,免费赠送报刊1000户,免费放映数字电影10000场;政府文化投入1亿元,社会文化投资3亿元。

  六师五家渠市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面对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六师五家渠市担负新使命,展开文化产业之翼,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着眼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紧紧把握六师五家渠市文化资源优势,系统规划富有特色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六师五家渠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支青文化、戍边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赋予六师五家渠市一年一度的“四花五节两会”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以节养节”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六师五家渠市全力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连入户”示范项目的成功实践,也是六师五家渠市倾力打造的具有六师五家渠市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自2014年起,六师五家渠市积极探索“文化下基层5+1融合服务模式”,即通过5种业务1套人马的方式下基层,利用信息大篷车、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融合流动文艺演出(戏曲)、流动展览、图书、科技、数字电影等方式,文化志愿者参与,下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这一符合兵团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各种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不断地分享给广大基层职工群众,开创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师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2016年,此项目通过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考核验收,被誉为“六师模式”,已在兵团范围内推广。“文化志愿者5+1流动服务连队行”列入文化部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个典型案例名单。

  2016年,六师五家渠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五家渠市3个街道配备了15名社区文化专干。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五家渠“文化志愿者5+1流动服务连队行”、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五家渠市戏剧社在文化部办公厅公布的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中榜上有名。

  以活动为载体 丰富文化内涵

  “红柳啊红柳你不寂寞吗?天苍苍地茫茫孤独守天涯。红柳啊红柳你会流泪吗?寒冬风冷冽,酷暑烈日扎。你似花又非花,沉默得像幅画,是谁拿画笔漠野绘上红云霞……”大幕徐徐拉开,伴随着一段行腔酣畅、韵味醇厚的豫剧唱词,我们看到辽阔的戈壁荒原上,一簇簇顽强生长的红柳,一个个地窝子、坎土曼,还有花儿一样的“戈壁母亲”,屯垦戍边,开荒造田。

  这一切,似乎把观众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7月12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在六师五家渠市首演。

  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扎实的唱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演艺了戍边故事,让现场观众感受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更让广大戏迷过足了戏瘾。观众们目不转睛,追随剧情的变化,时而掌声阵阵,唏嘘不已,动情之处,有人泪眼婆娑。

  丰富的文化活动是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载体。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突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这个核心,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以内聘外请的方式开办市民“文化大讲堂”,内容涵盖年俗文化、养生文化等10余个系列,让职工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鼓励支持戏剧社、书画社、诗友社、合唱团等60多个群众文化团体常年开展活动。

  六师五家渠市从单一的供给管理向供给与消费管理并重转变,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通过惠民补贴让消费者选择文化产品,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开启了与城市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新模式。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年到基层举办文艺演出50场次以上。市政府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演出,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和舞剧《粉墨春秋》《一把酸枣》舞台整体表现力极佳,为观众奉上了精彩的视听盛宴。

  六师是一个文化大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该师主导编创的情景剧《扎根》、话剧《沙枣树》轰动兵团,《沙枣树》在首届兵团文化艺术周、第九届兵团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员奖三项大奖……六师五家渠市通过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等平台,形成普及化、常态化的新格局。

  以惠民为目标 共享文化成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如何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六师五家渠市加大财政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群众性文化品牌争奇斗艳,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垦区大地。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时,在五家渠市文化广场、团场文化中心、连队的文化活动室,老人们或弹唱,或歌舞,或健身,享受着老有所乐的幸福。

  华灯初上,五家渠市影剧院广场灯火辉煌。一台台精彩的演出,一支支业余文艺团队,让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只是六师五家渠市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剪影。据了解,2016年以来,六师五家渠市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0余场次,满足了职工群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一座座内容充实的文化室,一幢幢气势恢宏的文化馆,一个个漂亮舒适的文化广场……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让六师五家渠市职工群众感受到更多的实惠。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是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六师五家渠市所有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六师五家渠市文化馆常年开展普及性群众艺术免费培训班,开设书法、舞蹈、声乐、钢琴(电子琴)、美术、摄影等18个艺术门类,15个培训项目,并针对未成年人、退休老人开设培训项目。同时,六师五家渠市实行准总分馆制,以文化馆为总管,在基层设置16个首批“六师五家渠市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免费培训基地”。

  北塔山牧场距离五家渠市400多公里,是六师五家渠市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2016年6月18日,六师五家渠市在牧场建立了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采用定期“送学”的方式,为牧场培训文艺人才,打造文化阵地,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群众文化戍边能力。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使用是目的。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如今,无论是在城镇的广场上、社区里,还是在连队的文化活动室里,一本好书、一场文化讲座、一段优美的广场舞、一曲悠扬的民间小调……都成为六师五家渠市职工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写照。

  文化惠民工程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军垦大地,照进了职工群众心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六师五家渠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2018-07-31 16:10 来源:兵团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