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边海群众的文化新期待

2018年07月24日 0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郭凯倩

  边境和海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建设,有什么难点和优势?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用两年多的时间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防城港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畔,既沿海又沿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城市。2015年以来,防城港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中,发挥“五缘”(即地缘相接、海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城缘相交)优势,促进“五化”(即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制度化)建设,构建边海地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

  经过两年多的创建,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市民精神食粮更加丰富,和友邦的边民交往更加频繁,边境更加和谐稳定,边贸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建设越来越红火。

  “1+3+N”政策: 制度转化巩固创建成果

  随着近年来兴边富民边境大发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等重要举措的落实,我国边境、海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在新形势下,在如何发挥好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渠道和服务内容、培育公共文化品牌、提高服务效能等方面,边境地区依然存在“设施少、效能低、活动单一、服务简单、资源缺乏整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防城港市下辖4个县(市、区)23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100万,有壮族、汉族、京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港口城市、边关城市、海湾城市。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效应,防城港在总结“五缘”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1+3+N”系列政策(“1”指1个指导意见,“3”分别是围绕沿边、沿海和山区3个地方的特色提出实施办法,“N”指针对课题研究中提出的若干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和具体建设标准),让防城港市的特色文化通过交流平台、文化产品、活动品牌等不同载体呈现出来,形成了富有防城港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建中,防城港市开展了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和实践,由市政府印发《防城港市关于借助“五缘”促“五化”加强边海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此文件因地制宜,对防城港市的公共文化建设做出了宏观的、具有顶层设计概念的制度安排,尤其重点对边海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数字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睦邻等方面提出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

  同时,针对防城港市沿边、沿海和山区的特点,防城港市政府先后提出了《防城港市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文化惠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防城港市十万大山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实施方案》3个实施方案,提出了“国门文化大院”示范工程、边境非遗保护示范带建设工程、边民文体联欢示范工程、沿海地区流动文化惠民示范项目及“文化示范户”活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方向。

  此外,防城港市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对创建工作中的实质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并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方法。

  随着探索实践的不断推进,如今,防城港市已打造形成了以提升边境服务效能、推进文化固边睦邻为内容的“文化睦邻”示范带,以“服务渔民、服务移民、服务企业”为内容、实现文化全覆盖的临海“文化惠民”示范带,以文化服务精准帮扶为内容的山区“文化扶贫”示范带,以及在京族哈节等13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的基础上打造的边境非遗保护示范带。这一系列举措使防城港市在推进边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边山海民”的特点,实现了“推进边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边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边境,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创建目标。

  文化睦邻: 形成特色经验 构建和谐边疆

  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在东兴市江平镇城北社区的国门文化大院里,逢三成圩的京族歌圩尤为热闹,当地还经常邀请越南的民歌手与社区歌手对歌交流。城北社区党支部书记莫晓东说:“社区把东兴市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京族民歌传习基地纳入了国门文化大院建设中,为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他表示,通过国门文化大院和非遗传承基地,不仅促进了城北社区文体事业的发展,也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

  在一个院子里,有一幢文化综合楼、一个舞台、一个篮球场、一间书屋、一条宣传长廊、一套健身器材、一批数字化服务设备、一名文化专管员、一支文艺队、一支体育队,按照“一院十有”标准配置的国门文化大院是防城港市打造国门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截至2017年底,防城港市已建成国门文化大院示范点135个。依托这些示范点,防城港市开展了文化活动近500场,惠及中越边境群众10万余人,在提升边境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丰富了爱国主题教育、中越友好交流、非遗保护传承的内涵,推动了和谐边境的建设。

  2017年初,防城港市实施“爱国固边,文化睦邻”工程,在边境2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重点实施包括国门文化大院、非遗保护示范带、数字文化长廊、乡土文化人才库等10项文化睦邻工程,全面改善和提升边境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日趋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着中越边境民间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在防城港市与越南接壤的15个边境村中,有8个与越南缔结了友好村,经常自发性地组织文艺表演、体育赛事、民俗活动,中越友好交往延伸至了村屯,有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

  在市级层面,防城港市开展的中国与东盟文化体育赛事和交流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防城港市每年举办京族哈节、国际海上龙舟节、中越青年界河对歌、东盟四国足球邀请赛等边民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打造了一条文化“丝绸之路”。

  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主任许大俭表示,日趋制度化、常态化的中国与东盟民间文体交流,不仅让边境地区不同国籍、相近民族的群众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同时也带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了两国边民的文化认同,在频繁的文体交流中加深了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

  精准配送: 多元化服务模式推动均等化进程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渔港是广西第二大渔港,仅企沙镇就有2万多名渔民。渔民们平时出海,工作之余就只有“早上看日出、下午看日落、晚上看星星”的单调生活。为了让在海边工作生活的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防城港市在海产养殖区域、渔港等特定场所,通过“市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搭建海上“渔家书屋”,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经过几年的建设,在防城港市,农家书屋呈现出特色书屋多、流动服务多的良好局面。除了海上“渔家书屋”,还针对当地群众的特点创办了“知心书屋”“爱心书屋”“扶贫书屋”等特色书屋。“农家书屋的‘千屋千面’,只是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配送的一个缩影。”防城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强余说。

  防城港市独特的“边、山、海、民”区位意味着其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集边民、渔民、少数民族、山区贫困群众于一体。此外,作为新兴宜居的港口城市,防城港市还有着大量的“候鸟”市民和企业务工人员。针对人群特点精准配送,既是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也是难点。

  “咱们这里的壮族人爱唱‘虽蕾’,我作为传承人,利用家里的场地办培训,希望能多发挥些余热。”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像岳建霄这样的“文化示范户”随处可见,他们都是有文化情怀、热心公益、身怀一技之长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骨干,不断地为附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针对辖区内十万大山地区落后的经济状况,上思县在创建中积极打造“文化家园”和“文化示范户”,用“扶志”和“扶智”办法,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带动和促进了群众致富。

  考虑渔民、船员长期离岸的特点,发挥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的作用,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扶志、扶智的需求,防城港市以地形特点和民俗文化为基础,采用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相结合的方式,用多种服务手段对边境地区的特殊人群进行文化服务。不管是边民文体联欢示范工程的打造,还是服务渔民船员的“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室,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同时,更推动了文化服务的精准配送,使不同人群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中“各得其乐”。

  以“五缘”促“五化”: 为边海民族地区提供示范

  以“五缘”促“五化”为创建特色,防城港市在推动边海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和制度化的转变,建立了长效机制。

  在港口区等近海海域长期巡游的3艘“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室,总共承载约1500册图书,每年流动近40次,服务人数达1万多人次,极大方便了渔船民在休渔期间或工作之余阅读书籍和及时充电。

  流动文化服务很好解决了渔船民等经常性流动人口以及边民、山民等边远人口无法享受场馆服务的难题。目前,防城港市经常性开展的流动服务包括周末读书汇、“两学一做”专题学习、警民共建“文缘号”等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达50余万人次。

  针对创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操作性问题,比如制度化管理、数字化建设、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消费等,防城港市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和具体建设标准,研究制定《防城港市关于加强边境数字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施办法》《防城港市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和《防城港市流动文化服务管理规范》等近30个文件,形成了防城港市加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与大型企业共建“职工文体之家”,把书友会开到核电厂,打造国门书店运营模式……防城港市公共文化建设以“政府补贴、企业运作、社会参与”为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政企合作和自发组织等形式,实现公共文化的社会化供给。

  此外,防城港市近年来陆续投入专项建设资金869万元,建设“防城港文化云”数字平台、市群艺馆数字文化馆、“国门文化视窗”远程显示大屏、数字文化一体机,极大提升了当地数字文化服务水平。通过整合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实现了电脑、手机、电视数字文化服务“三屏合一”和“线上点单、线下服务”等互动反馈机制。

  今年6月,在广西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睦邻”示范带建设现场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黄松说:“以‘五缘’促‘五化’,不仅极大提升了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实了‘边海文化名市’的内涵,更为广大边海地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和榜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满足边海群众的文化新期待

2018-07-24 0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