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传承着我们的根和魂

2018年06月27日 08: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包澄洁

  贾德义被人们称为“歌癫”,现在他是山西省河曲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方两句头》的出版,是“歌癫”的杰作,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献给国家的答卷。

  贾德义以朴素真挚的情感,用50多年的光阴,坚持不懈地把听到、见到的,晋北、陕北、内蒙古自治区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山曲儿记录了下来。歌词从古代到现代,主题始终就是人世的情与爱,但角度又是那么的不同,它使人世间的情爱变得鲜活丰富起来。它记录下来的是我们北方先祖的生存史、文化史,以及农耕时代北方百姓的人生观、艺术观。

  他在这本民歌集后记中说:“我在《北方两句头》一书里选用了一些‘灰调’,这些‘灰调’较已经出版的图书中收录的‘酸曲儿’更为真实鲜活。”我仔细地拜读了这些“灰调”,完全同意他的做法,“灰调”的“灰”山西方言作“赖”讲,“赖调”也就称作“灰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的当然包括“灰调”。有心人贾德义编成的长篇巨制,无疑是最典型的、完整的“非遗保护”成果,他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我们是谁,我们先祖最实际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爱憎,这些山曲儿把先辈们的所思所想一代代传给了今天的我们,张扬的是我们祖先的“魂”。

  “北方两句头”不是流行全国的长短句结构的明清俗曲,它是我国北方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在河曲习称“山曲儿”、内蒙古称“爬山调”、陕北又称“信天游”。为什么称河曲民歌为“两句头”?因为它的曲词基本结构为上下两句体,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常常一对上下句就可以道出歌唱者的真情,以及逼真地向人们展示出那真实的生活画面。“两句头”曲词多寡自如,一支曲子一般由四五对上下句构成,多是唱情者;也有叙事体曲子会长一些,长至十几对上下句。民歌多是用来抒情的,叙事体的民歌也是在抒情基调下的叙事,在这一点上它与曲艺唱故事的叙事有很大区别。

  《北方两句头》内容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歌声里倾注的都是人们的真性情。

  其一、强烈情感的宣泄,诗一样的表达。时而含蓄、时而深沉,如“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你可以通过这两句词,感受那被思念煎熬的灵魂。时而又豪放地充满了野性,如“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说的是女子压抑许久的思念瞬间释放,有了“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的画面,这由热向冷的一扑,告诉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情”。

  其二、苦难,曾是山曲儿倾诉的主要对象。不同的时代人们面临的是不同的困扰,也就有了不同主题的民歌。比如,对旧时代的童养媳制度的控诉:“石岩畔上长的苗(指一棵)老苦菜,童养媳男人不心爱。几岁上童养媳不大大,公婆打来男人骂。大姑子大小姑子小,童养媳伺候人家正好好。高一碗送低一碗端,轮到嘎(指自己)吃就空了碗。”我觉得这是许多童养媳诉苦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她们有苦,无人可以倾诉,就编成了歌,发泄心中的痛。

  这些山曲儿是对山野中人们生活最直接的记录,对此贾德义在本书的前言中,对山曲儿的存在意义有如下论述:“只有这样,河曲人民特别是田里劳动的农民,才能在这块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上生存到今天,他们无论是到内蒙古草原去耕种还是去陕西沙漠垦荒,都是以山歌为精神支柱,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大大增强了与灾害抗争的坚定信念,最终寻到了生存的归宿。”我想这就是山曲儿的力量。

  其三、时代在变,山曲儿在变。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婚姻法》,山曲儿随着起了变化,如“封建社会把人卡,新社会娶老婆由了咱。红花数不过牡丹红,心爱男人自己寻”。再如“甜瓜瓜金黄棉朵朵白,丰收景招我进山来……村前村后果儿香,一座座小楼电灯亮。荒山坡变成金块块,都是咱农民巧手手栽”……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人在变,山曲儿也随之在变。

  其四、山曲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它是这一地域歌舞、曲艺、戏曲艺术生成发展的母体。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全国知名的《走西口》就先后有民歌的版本、曲艺的版本、戏曲的版本,可以说,民歌是后者的根。同时我们看到长久流传下来的许多名曲都有吸收民歌的影子。

  这厚重的文化传承史,让我们对明天的生活充满着自信,也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唱着这山曲儿战天斗地繁衍生息的,生活进入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轮到我们用山曲儿唱出我们的心声了,要唱好它,传承下去,我觉得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意义,他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积淀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紧密相连,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全面的概括,《北方两句头》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呈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民歌传承着我们的根和魂

2018-06-27 08: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