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机票”催热太空商业化 星际旅游触手可及

2018年06月26日 09:03    来源:北京商报    陶凤 杨月涵

  原标题:“星际机票”催热太空商业化

  “和这个假人不同,你可以在零重力的状态下离开座位,体验完全失重的感觉。”两个月前,亚马逊CEO贝索斯曾在Instagram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今,他终于对这个“星际旅行”的承诺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复:2019年。事实上,随着NASA的“放手”,私营航空已经越来越热。前有Space X猎鹰9号的里程碑式发射,后有蓝色起源振奋人心的星际机票。待到明年正式发售,太空商业化或许可以瓜熟蒂落了。

  星际旅游触手可及

  蓝色起源高级副总裁罗布·梅耶森近日在亚马逊的一次AWS云服务会议上宣布,蓝色起源准备从2019年开始向游客出售太空旅游票。与此同时,蓝色起源也计划不久之后就开始试飞他们的载人火箭New Shepard。这注定不是一趟平价的旅行。虽然官方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价,但据外界猜测,每个座位的费用估计从5万-25万美元不等。

  据了解,New Shepard太空舱可容纳6名宇航员,并且拥有530平方英尺的宽敞空间,这一数字比美国宇航局的水星舱大了10倍左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火箭能够重复回收利用,从而大大降低火箭的太空发射成本。也就是说,可能不久之后,太空旅行就不再是一项“土豪”之间的游戏。

  如果与Space X可以运载卫星到既定轨道或者运载供给物到国际空间站的猎鹰9号相比,New Shepard的性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原因在于New Shepard火箭只能达到火箭驱动的观测平台。但New Shepard火箭的设计目的也只是为了让乘客俯瞰地球4分钟左右的时间。

  蓝色起源的一小步,人类太空探索的一大步。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太空经济规模已达3500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0.5%。随着更多投资涌入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等技术后,将使太空探索变得更便宜,经济可能增长到1万亿美元,特别是当各国意识到需要维持国家安全的时候。

  私企的太空梦

  蓝色起源要想做第一个载人上天的私企并不容易,Space X始终都是摆在蓝色起源面前的一大难题。《每日邮报》25日的报道称,未来数月,Space X的载人龙飞船和波音星际飞机将开始搭载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

  但Space X还不是蓝色起源的最大对手,我们都忽略了另一个比蓝色起源更加低调的存在——维珍银河,而后者的目标同样是太空旅行。就在5月末,维珍银河的Unity太空船成功进行了第二次火箭动力飞行,而此次试飞距上一次仅有54天的时间。

  曾经神秘的太空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资本追逐的红海,是时候提前布局太空领域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广,不难发现在太空探索的领域,太空旅游仅仅只是沧海一粟。摩根士丹利上周日称,他们已经确定有20只股票将在太空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表示自己正在监控其他100家私营企业,包括卫星互联网、火箭、太空旅游和小行星采矿。

  事实上,在太空探索领域,私企正在将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由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支持的OneWeb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卫星提供宽带互联网的公司,去年末,日本软银集团再度增加5亿美元的投资。行星资源公司是一家旨在开发小行星资源进行太空探索的公司,而他们计划未来十余年间发射探测器寻找合适的小行星,开采自然资源后对外出售。

  私企的太空梦照进了现实。此前曾有报道指出,2017年全球火箭商业发射次数首次超过了政府赞助的发射次数。从政府一家独大到政府牵头、企业“拿单”再到政府退出、企业站上主导位置,私营航天公司对太空发起的探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一家独大到遍地开花

  “每当涉及到太空探索,通常就很难区分梦想家和疯子,唯一实际的决定因素就是结果”,在面对这私营航天热潮的时候,业内人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投资公司Space Angels报告还原了这场商业化的太空探索的原貌:2017年已有超过2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投入航天工业公司,59家公司投资太空领域,比2011年增加了5家。2015年,这个数字曾达到89家的峰值。

  私营企业能够触碰到太空的“金子”并不是件偶然事情,而这一切还要归功于NASA的主动“退出”。NASA日子过得最滋润的时候在美苏冷战期间。当时美国不甘落后于苏联将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因此NASA开始了吃皇粮的日子。

  但随着太空竞赛的结束,唯一一个可以发射卫星的部门的经费一落千丈。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政府给私营企业支付报酬,让后者提供地外货运发射服务,为私营航天的繁荣敲开了第一块砖。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彻底打开了私营航天这堵墙。《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的签署让政府主导的航天飞行时代结束,一场新的、私有化的太空竞赛也随之开启。

  政府退居幕后是一个资金越发捉襟见肘的过程,商业化的开始也逃不过一个“钱”字。自从NASA在2011年让自己的航天飞机退役后便一直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合作,但平均一个座位就要花上7000万美元。因此,NASA一直期望跟Space X和波音的合作,从而将这个数字缩减到5800万美元。

  “承销商们”如雨后春笋。就在几天以前,Space X刚刚凭借自己的重型猎鹰火箭从美国空军那里拿下了1.3亿美元的发射合同。无论是拥有强大实力的“Space X们”,还是掘金垂直领域的小型私企,一次次的发射、一点点的改进,都意味着太空探索不再只是一个束之高阁的领域,而在这场太空商业化的争夺战中,他们能够发挥资本的力量,去挖掘新的经济风口。至于太空旅行,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星际机票”催热太空商业化 星际旅游触手可及

2018-06-26 09:03 来源:北京商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