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时评:拍卖劫掠文物令人不齿

2018年04月12日 16:35    来源:新华社    郑汉根

  

  原标题:新华国际时评:拍卖劫掠文物令人不齿

  不顾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民众的严正抗议和强烈谴责,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11日执意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以数百万元人民币价格拍出。这家拍卖行的所作所为,罔顾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感情,令人不齿。

  此前,中国国家文物局通过多种渠道与该拍卖行进行沟通,要求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但该拍卖行却以该拍卖“受英国法律保护”为由拒绝撤拍。

  更令人气愤的是,为了证明拍品的“真实性”,坎特伯雷拍卖行还将当年参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劫走该文物的一名英国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信中描述了洗劫圆明园并抢走文物的过程。150多年前火烧圆明园的浩劫,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证据,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屈辱的历史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剜心之痛,这种拍卖无疑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再次伤害。

  尊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促进非法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文明社会应有的道德担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报明文指出,盗窃、破坏、掠夺和走私文物会对相关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打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有关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的协定,私藏赃物者应将文物归还原属国。

  依据国际法惯例,通常认为公约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文物劫掠和非法出口没有溯及力。对此,中国政府在加入1995年通过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声明保留收回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权利。

  这次拍卖的文物“青铜虎蓥”,据悉是西周时期文物,极其珍贵。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对于散失在海外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国人民十分心痛和挂念。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多次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国际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国内外有关人士也以各种形式积极追索和促成流失文物回归中国。对于这次在英国拍卖的文物,国家文物局也表示,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

  对于像坎特伯雷拍卖行这样的拍卖,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我们坚决抵制。希望持有非法流失中国文物的国际拍卖行等机构和人士,遵守人文精神,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让文物回归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时评:拍卖劫掠文物令人不齿

2018-04-12 16:35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新华国际时评:拍卖劫掠文物令人不齿

  不顾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民众的严正抗议和强烈谴责,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11日执意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以数百万元人民币价格拍出。这家拍卖行的所作所为,罔顾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感情,令人不齿。

  此前,中国国家文物局通过多种渠道与该拍卖行进行沟通,要求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但该拍卖行却以该拍卖“受英国法律保护”为由拒绝撤拍。

  更令人气愤的是,为了证明拍品的“真实性”,坎特伯雷拍卖行还将当年参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劫走该文物的一名英国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信中描述了洗劫圆明园并抢走文物的过程。150多年前火烧圆明园的浩劫,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证据,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屈辱的历史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剜心之痛,这种拍卖无疑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再次伤害。

  尊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促进非法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文明社会应有的道德担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报明文指出,盗窃、破坏、掠夺和走私文物会对相关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打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有关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的协定,私藏赃物者应将文物归还原属国。

  依据国际法惯例,通常认为公约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文物劫掠和非法出口没有溯及力。对此,中国政府在加入1995年通过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声明保留收回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权利。

  这次拍卖的文物“青铜虎蓥”,据悉是西周时期文物,极其珍贵。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对于散失在海外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国人民十分心痛和挂念。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多次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国际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国内外有关人士也以各种形式积极追索和促成流失文物回归中国。对于这次在英国拍卖的文物,国家文物局也表示,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

  对于像坎特伯雷拍卖行这样的拍卖,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我们坚决抵制。希望持有非法流失中国文物的国际拍卖行等机构和人士,遵守人文精神,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让文物回归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