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工艺 为地方发展提供新动能

2018年03月19日 09: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学思

  原标题:振兴传统工艺,为地方发展提供新动能

  

  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绣娘们在赶制作品。

  在今年两会的“代表通道”上,来自贵州的“90后”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带领当地群众依靠竹编发展特色旅游工艺品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大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意识不断深化,相关工作次第展开,工作成效逐渐显现。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杨昌芹一样通过振兴地区特色传统工艺助力乡村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案例。

  重庆市彭水县的王光荣和李绍玉夫妻二人经营着一家苗绣工艺品开发公司,2016年、2017年两人分别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的研修班。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使夫妻俩在新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市场营销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启发,产品销量大大提升。夫妻俩意识到要将苗族刺绣传承发展好需要吸纳更多的从业者,于是他们就主动为周边的农村建卡贫困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户劳动者等就业困难人群和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刺绣培训,带动留守妇女就近就地就业。他们将自己创新的半成品发放到各乡镇贫困户手中,制作完成之后再由公司有偿回收。“今年,我们已与周边的社区、村签订了扶贫培训合作协议并挂牌,让贫困户放心地做。只要肯干不怕吃苦,平均每人每月收入个千把块钱没有问题。”王光荣说。

  从2015年研培计划启动以来,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群开展培训一直是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参与研培计划的优秀学员在返乡后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振兴传统工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作出了许多贡献。在贵州黔东南州,仅2017年,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学员带动就业人数就达到8992人,平均每家传统工艺企业带动就业人数约47人,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18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是上海大学的一名研培学员。她表示,工作中接触的许多绣工都来自湘西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为他们培训,我最大的感触是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湘绣可以为他们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并树立了传承的信心”。

  为了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得到新的广泛应用,自2016年起,文化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等在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工作站各项培训、交流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者意识到当地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和鲜明个性,并且能够主动去发现当地的美,运用传统工艺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当地的美。

  最近几天,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负责人崔建兵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状态:工作站的绣娘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以哈密刺绣为重点题材的高级定制服装系列作品,本月末,这批作品就将在上海国际时装周亮相。的确,最近两年,在工作站的积极推动下,哈密的绣娘们越来越忙,腰包也越来越鼓。目前,哈密建立和完善了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绣协会,接收订单1.7万余件,近千名绣娘直接参与订单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振兴传统工艺亦是如此,通过系列培训、扶持工作的开展,传统手工艺者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传承的信心更足;他们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开阔的发展思路,传承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而这些变化,正是传统手工艺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前提基础。在扶贫的攻坚战中,振兴传统工艺让手工艺从业者找到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同时也为文化扶贫提供了新动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振兴传统工艺 为地方发展提供新动能

2018-03-19 09: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