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活”起来的城市年轮

2018年03月05日 10:45    来源:解放日报    雷册渊整理

  2017年年底,工信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外白渡桥等6个工业遗产项目名列其中。

  其实,在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较大规模的研究与实践已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工业遗产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走过了从民间呼吁到国家重视的历程,全国意义上的工业遗产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何谓中国的工业遗产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型工业蓬勃发展,一些传统工业呈夕阳之态。如何处理遍布城市的旧工厂,曾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难题。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俄罗斯召开第12次大会,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提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这是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概念的公认界定。

  2012年11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又提出了亚洲工业遗产的特点:强烈表现出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保护的观念上应该突出文化的特殊性。

  那么,中国的工业遗产又有哪些呢?从价值上来说,中国各个时期的工业遗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殊的工业化进程的见证上。

  例如近代遗留的工业遗产,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动荡的时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工业并不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体现,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留下的“自强不屈”、“实业强国”的深刻烙印。而中国现代工业,是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援助下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大跃进、三线建设等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来一补”到成为“世界工厂”,高速工业化过程迅速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工业化之路不同于欧洲、不同于南美,也不同于亚洲的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工业遗产便见证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程,是我国工业建设的纪念碑。

  因此,中国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具有独特性,无法被取代,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重点保护起来。

  从“负担”到“富矿”

  其实,在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较大规模的研究与实践已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工业遗产焕发了新的生机。鉴于此,一批国内建筑学者、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开始了国内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

  “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谨说。但由于缺乏主导,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利用实践此时并未形成规模。

  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历程中,2006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年的4月18日,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持,通过了《无锡建议》。这是我国首个倡导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

  自此,工业遗产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并纳入后续的文物普查范围。2014年8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并正在研究编制《文物保护利用规范——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对如今城市发展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合理的再利用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其重新承担的城市功能也是可控的,城市发展的“负担”转变为“富矿”。

  随着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发展向内涵提升质量发展转变,在城市复兴理念的引导下,对待工业遗产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一批工业遗产成了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纳入了法规保护的范畴,如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北京焦化厂、南京金陵制造局等。武汉、广州、大庆、黄石等城市还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调查整理并颁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划定了工业遗产保护区、编制了工业遗产专项保护规划。

  上海世博会的“开创之举”

  作为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大都会,上海的工业遗产极其丰富,在不久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上海就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外白渡桥、阜丰面粉厂、福新第三面粉厂、上海杨树浦水厂、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等6处工业遗产上榜。它们凭借“全国首座”、“亚洲首家”等独特历史地位,在全球产业迁演中闻名遐迩。

  “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是开始比较早的,1989年颁布的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就包括了像杨树浦电厂这样的产业建筑,1993年颁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又加入了上海造币厂等10余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介绍。

  早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就提出了要让文化遗产服务世博会的理念,产生了明显成效。当时,江南造船厂等一批工业遗产通过有效保护得到了广泛利用,世博会园区内的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都是江南造船厂原来的老厂房,求新造船厂、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等工业遗产也被作为场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园区内的重要建筑。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认为:“上海世博会建设尝试了大型城市事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可以说,工业遗产价值再利用是上海世博会的开创之举。”

  目前,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对文化遗产适度合理的开发就是一种保护。

  北京798文创园的成功,让不少地方看到了工业遗产改造成文创园的可能。一方面,城市对文创产业有所需求;另一方面,闲置的工业用地和厂房为文创园提供了理想的物理空间。但同质化也随着此类模式的扩张到来。未来,形成系统而有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是关键。

  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延线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以下简称“首钢园区”)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当前工业遗产改造的优秀样本。

  在改造规划中,首钢园区将北区中部开辟为西十冬奥广场。通过对西十筒仓、制粉车间、燃气车间等工业遗存改造,为冬奥组委入驻提供办公、生活配套等综合服务。同时,北区将对精煤车间等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建设速滑、花滑及冰壶3座国家队过渡期训练馆。据悉,训练场馆最终会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服务,成为能够承接综合赛事的永久性比赛场馆。

  首钢园区的改造借助了景观环境优势和冬奥会的契机,从过去“城市污染源头”变身为集合工业与体育之美的绿色生态区。

  未来模式的创新,在于每个城市积极的创造。

  (本文综合自 《瞭望东方周刊》《建筑遗产》《新民晚报》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工业遗产:“活”起来的城市年轮

2018-03-05 10:45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