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专题库 > 2022专题集 > 2022网络中国节之重阳节 > 趣品习俗  > 正文
中经搜索

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

2022年10月04日 07:36    来源:四川日报    余隆海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

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

2022-10-04 07:36 来源:四川日报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