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信彼南山”石峰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在湖南省画院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石峰先生近几年精心创作的山水画近50幅,以青绿作品为主,辅以少量水墨佳作,充分展现了石峰先生在新时期对中国山水画创作方向及新内涵的思考。
石峰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的山水作品,青绿与水墨并重,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强调对时代的映照,早期的水墨作品苍茫清润,笔重墨厚。近几年,在时代的感召下,着力新青绿山水的构建,以笔墨筑基,将传统的青绿色彩融入写意的笔墨中,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在苍茫中见清隽之致,映照出河山万里的新气象。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城市化、信息化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何建构山水家园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信彼南山”石峰中国山水画展无疑给出了石峰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画家的自我考量。
中国美协副主席徐里先生为本次展览撰写了前言并发来了视频祝辞,他在前言中写道,“南山”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充满了家国情怀和故园的诗意,石峰一向重视传统,也精研传统,他从中国传统山水诗意中得到滋养,将故园山水、家国情怀融入笔底,因为有了这种立意与格局,所以,他的山水作品气象开张、格局宏阔。他的笔墨具有强烈的个性,尤其近几年来,他对青绿山水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出色,从传统青绿山水的基础上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规范和独成一家的面目。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先生发来了祝贺视频,他在发言中表示,石峰的山水重视笔墨修养,他通过笔墨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之“道”的深刻领悟和自己独特的思考,他的青绿山水,是回应了时代的需要,重构了当代人心目中的自然观、生态观,表达的是他对自然的礼赞、对山河的亲近,以及对新时代语境中艺术为人民的思考和践行。何加林、岳黔山、杨军、李伟、范扬、张宜等专家学者也发来了贺词,表达对本次展览的祝贺。
本次展览得到了湖南省画院和湖南省美协的大力支持,湖南省画院美术馆和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承办单位精心组织了本次展览。湖南省画院院长石纲先生表示,湖南省画院一直注重与省内外美术界的互动和交流,提倡画院学术交流要“引进来,走出去”。本次展览是画院学术交流计划的一部分。此次邀请著名画家石峰先生来湘办展览,一方面为促进湖南美术与国内美术界的交流和互动,推动湖南美术走向全国,另一方面努力营造探讨艺术创新创造与新时代语境关系的学术氛围,推动湖南省画院主题性创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旷小津表示,既有传统又具有新时代气息是艺术家石峰个人语言的独到之处。“石峰经常到南岳衡山写生、采风,在他的笔下,有充满古意的高山、行云、和流水,也有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笔墨和色彩。特别是在色彩上,吸收传统青绿的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比如融入敦煌壁画的色彩。”旷小津希望石峰和这个展览能对湖南青绿山水产生一些借鉴和促进。
对艺术家石峰来说,本次展览也是对他在山水画最新探索的阶段性呈现。在采访中石峰说:“与传统青绿山水不同,我强调写意性,强调以笔墨作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我吸收了传统青绿的一些元素,还融入了一些敦煌壁画的色彩。我更强调笔墨和色彩的契合关系,在用色上也希望能突出书写性,将色彩用笔都写出来,而不是单纯的晕染。这也是我这两年的一些思考。”石峰表示,中国山水画的博大之处就在于渊源有自,宋元传统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宋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在构图上,多用顶天立地全景式来展现大山打水的壮阔之美,这也是我在山水画中所崇尚的;在笔墨上,我又融入了元人的书写用笔。这两者的结合,加上一些色彩上的探索,这是我在绘画实践中力图解决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下一步突破的着力点。”
本次展览展出的十余幅作品与湖南山水有关,据石峰介绍,近些年因工作和写生多次到访湖南,每次来湖南都会去看看南岳衡山,对湘西山水也一直念念不忘。“湖南的山水人文对于一个山水画家还是很吸引人的。不管南岳衡山还是张家界的山水,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元素丰富,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石峰认为,近几年是他由水墨转向青绿山水的重要时期,而湖南山水尤其是南岳衡山成为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雄秀”来形容湖南山水,“那种‘雄’中带着宽厚和壮阔,不是那种小情小调,而是很质朴很纯粹,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湖南山水的纯粹能启发我在创作过程进行一些更深度的思考。”
据悉,本次展览的研讨会已于11月16日提前在北京召开。本次展览从11月19日开展,展览持续到26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