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发展用地
规划提出“更新发展用地”的类型,目的在于通过地块更新为街区保护提供后备拓展和必须严格控制的空间,并提出建议性用地性质,为不可预测的未来留有余地。但更新发展用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即有政府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其开发容量与环境风貌,优先满足街区保护的各项用地要求(如文物古迹用地调整,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等),地块内设置公共停车场地(包括地上地下)的规划要求为强制性控制指标。
更新发展用地建议与规划控制要点
所在区域 现状概况 用地建议 控制要点 规划用地(平方米)
仓街中片控制区 紧邻耦园,主要为振亚丝织厂用地,现已拆迁。 宜为宾馆、居住、旅游休闲,并与卫道观前横街更新控制区统筹考虑。 绝对禁止在耦园制高点望见此区内任何建筑,注意沿护城河建筑轮廓线与古城风貌协调,必须为卫道观前横街更新控制区与耦园提供停车场地。 47143
仓街南片控制区 为江苏省苏州监狱用地,规划搬迁。 宜为宾馆、居住等,不宜为对干将路产生大量人流的大型公建。 注意沿干将路、沿护城河建筑轮廓线与古城风貌协调,地块出入口设置在仓街侧。 53733
卫道观前横街控制区 区内有染织二厂用地,规划搬迁。横街及仓街两侧为插建的多层和一般民居。 宜为文化休闲娱乐、高级会所等。不宜单纯为游客服务的旅游设施。 保持原有街巷格局,尽可能保护与利用区内的历史建筑,禁止大规模拆建,设置地下停车场地。 34312
白塔东路控制区 区内有电工仪器厂、第三纺织机械厂车间,管家园一带的民居多为解放后建一般民居。 北侧沿白塔东路宜为餐饮等商业及停车场地,南侧宜为居住。 沿白塔东路建筑后退规划恢复河道蓝线,区内配置充足停车位。临平江路白塔东路的第三纺织机械厂车间规划为街区北入口区停车场地。 29867
苑桥南入口控制区 主要为平江实验学校用地及部分多层住宅。远期规划搬迁学校。 宜恢复长洲县学,设置街区南入口及停车场地。 重点处理平江路街区南入口,必须设置服务钮家巷、平江路、中张家巷的停车场地。近期学校保留,但梳理出北侧三官巷道路。 23852
大儒巷控制区 区内有纺织器材厂、医疗器械厂,规划搬迁。教育局用地已搬迁。 酱园弄以南宜恢复钮家巷凤池园,大儒巷两侧宜为商业服务、居住。 梳理东西向街巷,打通南北向交通,以大儒巷、酱油弄服务钮家巷、肖家巷。 21887
南石子巷保护区 主要为表壳二厂,规划搬迁。 宜为旅游服务设施,停车场地。 必须设置服务平江路的停车场地,平江河以西控制滨水道路。 2997
悬桥巷保护区 主要为变速器厂、西乐厂、丝绸服装厂、钢卷尺厂,规划搬迁。 宜为文物古迹的拓展用地,旅游服务、停车场地、居住。 迎晓里向北延伸至菉葭巷。如天宫寺需拓展,可移建于钢卷尺厂用地。 8003
地块保护与更新模式
规划参照建筑的保护与整治的6种模式,确定地块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分为保护、改善、保留、整饬、更新5种情况。
街区地块保护与更新统计表
分类 面积(公顷) 比例(%)
保护 12.67 12.2
改善 26.54 25.6
保留 19.13 18.5
整饬 4.54 4.4
更新 40.59 39.2
总计(道路河流除外) 103.47 100
第8章 道路交通组织
机动车道
街区内主要机动车道与外围城市道路在建设控制区内形成环路,主要规划在酱油弄、大儒巷、菉葭巷、曹胡徐巷、东花桥巷、邾长巷、仓街。
街区内次要机动车道在主要机动车环路基础上更深入服务街区核心保护区,一般以梳理现状道路为主,不任意拓宽,在更新发展用地内规划新建道路。主要指东花桥巷、赛银巷、金刀桥巷、菉葭巷、迎晓里、大儒巷、肖家巷、丁家巷、三官弄、混堂弄、内城河沿、虹河浜、旗杆弄、孙家弄。
步行道、非机动车道
保护所有步行街巷的原有尺度,维持变化丰富的道路断面和界面不变。需保护的主要传统街巷有:平江路、钮家巷、东升里、肖家巷(东段)、南石子巷、迎晓里、悬桥巷、蚕丝弄、中张家巷、卫道观前、混堂弄(西段)、草庵弄、大新桥巷、小新桥巷、大柳枝巷、小柳枝巷、丁香巷、胡厢使巷。其余传统街巷为次要街巷。
主要传统街巷亦是特色景观街巷和游览路线,严格控制其景观风貌,保护和恢复有特色的铺地。
街区内所有道路均可通行非机动车,平江路禁止通行助动车。
街区内所有道路在断面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行消防、医疗救护、市政等特殊车辆,但不为其任意拓宽道路。
停车场地
更新地块内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按《苏州古城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配置标准执行。
集中的机动车停车场地在更新发展用地内设置。停车场地设景观围墙,不破坏街道界面延续性。
规划停车场地一览表
规划地址 主要服务区域 规划面积(平方米) 停车方式 规划时序
干将路濂溪坊口 街区南入口 3900 地上 近期
丁家巷建新巷口 钮家巷 600 地上 近期
东升里酱油弄口 肖家巷 600 地上 近期
大儒巷现纺织器材厂内 大儒巷 4000 地下 远期
大儒巷现表壳二厂内 平江路中段 2000 地下 近期
大儒巷南石子巷口 南显子巷、南石子巷 600 地上 远期
菉葭巷现西乐厂内 菉葭巷、悬桥巷 1000 地上 近期
邾长巷联萼坊口 平江路南段 2000 地上 远期
仓街中张家巷口 中张家巷 3000 地下 远期
仓街染织二厂内 耦园、卫道观前 3000 地上 近期
东园入口广场 东园 1500 地上 近期
平江路白塔东路口第三纺织机械厂车间 平江路北入口 1500 地上 近期
水上交通
规划水上交通组织主要有2条线路。
一是以耦园后门为起点,耦园—柳枝巷河—平江路—中张家巷河—内城河—耦园。沿途贯穿街区主要特色河街、文物古迹。
二是以平江河为主干,自平江河南端苑桥为起点,直接向北至拙政园,沿途贯穿平江河、平江路的核心风貌景观。
对外水上交通,需要考虑与外城河水上环线的衔接,游船的转乘,以及街区中张家巷水上入口的空间处理。
在船只的运营模式上,水上游线本身即是一种独特资源,需要市场化的运作,但要考虑街区的整体利益。
船只造型要精心设计,用材朴实自然,形式不宜张扬,色彩淡雅清新,空间处理开敞。
第9章 社区人口规划
街区现状28186人,10705户,居住用地50.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18平方米,人口密度242人/公顷。
街区规划居住用地38.31公顷,人均居住用地21平方米,街区规划总人口18243人,6081户,人口密度157人/公顷,规划迁出9943人,占现状人口的35%。
第10章 绿化景观规划
街区规划公共绿地11.53公顷,占街区用地9.9%。
应进一步完善街区绿化系统,加强园林绿地、公共绿地、街坊绿地、庭院绿地等多层次绿化建设,加强沿河、沿街绿化带的建设管理,与块状绿地搭配,作到点、线、面结合,使绿化系统层次丰富多变。
街区内不宜搞大规模集中绿地,以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为原则,提高现有沿河沿街绿地的环境品质,利用现有空地、公共开放空间或拆除的建筑空地形成小型街坊绿地。
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整治庭院空间的环境,提倡对各家庭院进行绿化布置,提高庭院绿化率。
街区更新区域内的居住用地绿化率不低于25%,公共设施绿化率不低于30%。
规划东园为开放式公共绿地,使街区居民从仓街能直接到达。恢复内城河,保护城墙遗址,规划内城河城墙遗址公共绿地。
注重街区树种和其他植物的搭配,多种植传统树种和花木,营造与街区相宜的绿化环境氛围。
严格保护街区内登记的古树名木,10年树龄以上的树木不得砍伐。
第11章 旅游规划
本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为主,旅游策划详见苏州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旅游策划方案》。
容量控制
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的街区,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必须重视街区历史环境的保护,必须严格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规划控制街区旅游日环境容量为5600人次。
景点规划
结合街区文物古迹及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整治,规划平江十二景:诵芬春晖(汪氏诵芬义庄)、相思澄月(胡厢使桥)、天宫听泉(天宫寺、永安泉)、桂荫花锦(洪钧故居)、宝树传馨(顾颉刚故居)、惠荫书声(惠荫书院)、耦园佳偶(耦园)、贵潘流泽(卫道观前潘宅)、卫道香霭(卫道观前)、吴韵晋风(全晋会馆)、雪糕黄菊(雪糕桥)、凤池留馀(凤池园、潘世恩故居)。
第12章 市政设施规划
给水规划
规划用水指标为:居住建筑人均生活用水指标为250升/人 日;公共建筑15升/ m2 日(建筑面积,下同),市政及未预见用水以上述总用水量的15%计。本区总用水量约为9689立方米/日。
主要进水管道近期为现状设在平江路、仓街及白塔东路的DN300城市给水管,地块从两点接水,保证供水的可靠性。
本区的给水主干管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形成环网,以保证供水安全;然后由枝状支管通至每个地块内部,重点地块内也形成支管环网;最后由接户管接入各用户。
给水管干管管径为DN300~DN200,支管管径为DN150~DN100。
排水规划
规划采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污水
本区污水以生活污水及公共设施污水为主,本区污水总量以总用水量的80%计,则总污水量约为7751立方米/日。
规划排入本地区河道的污水全部截流进行处理。
规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排污,其中西片区在仓街铺设DN 600污水次干管(UPVC管),东片区利用临顿路城市污水管,最后接入街区南部干将路已建的DN1500城市污水主干管,即可将街区内排出的污水全部纳入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街区内污水管道系统为建筑内污水出户管——组团或深宅大院内污水支管——东西向街、巷污水管道(如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片区污水次干管。因无水流量较小,为防止阻塞,过河不设倒虹管,让污水管直接从河床下穿过。规划在仓街中张家巷附近设污水泵房,污水经提升接入干将路污水管。
雨水
雨水量计算采用苏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2887.45(1+0.794LgP)
q= ------------------------------------
(t+18.8)0.81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
P-设计重现期(P=1);
t-降雨历时(min),t=t1+t2 ;
t1-地面集水时间,取t1=10 min ;
t2-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min);
m-延缓系数,暗管取m=2 。
暴雨流量公式:q =166.7 i Q= Fq (综合径流系数 φ=0.7)
雨水管网充分利用原有的下水管道,采取分散布置,就近排放的原则。部分有条件的道路下设盖板雨水渠或雨水管。临河道路一般不设雨水系统,依托路面纵坡、横坡的合理设计,组织路面排水,直接进入水体。庭院、组团内部铺装采用透水材料,雨水主要由渗入地下来解决。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