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苏州古城(图)

2010年04月16日 14: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4.2建设控制带

  建设控制区指为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建设控制区范围:东至外城河,西至临顿路,北至白塔东路,南至干将东路,总用地面积69.1公顷。另包括为了街区道路交通组织、基础设施完善所需在街区外安排的用地,如白塔东路平江路口东北侧的第三纺织机械厂用地。

  街区内各类建设应严格控制,对需新、改、扩建的建筑必须在建筑高度、体量、饰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以取得与保护区之间合理的空间过渡。建筑形式宜为坡屋顶,色彩以传统建筑的黑、白、灰等为主色调,体量宜小不宜大,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凡不符合此要求的任何现状建筑,必须加以整治,尤其加强与保护区邻近以及建设控制区周边地区的控制,以达到与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

  搬迁建设控制区内所有工厂、仓库、监狱,各更新地块由政府统筹安排,优先考虑保护区的易地平衡、市政配套、交通设施、公共绿地等用地要求。

  五、街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历史街区的保护区别于一般街坊的改造,要保护好街区整体历史环境和风貌。即依法保护好街区内现存的空间格局、街道水系、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以及口述、传统工艺、地方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存。

  按照保持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四个原则,对平江历史街区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详见保护整治规划)。

  2002年,以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为契机,市政府启动了平江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并在2005年批准通过了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领衔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平江历史街区由此揭开了全面保护的新篇章。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对约2.5万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修缮,同时拆除街区内违章建筑、新建公共卫生设施、加固维修桥梁驳岸、补种绿化树木,极大地保护与延续了平江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2005年,平江历史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参见照片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街区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载体功能快速提升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平江历史街区文化、休闲、旅游特色街区来定位发展方向,已完成保护利用近1.9万平方米,明代方氏老宅整合后成了展现江南特色的平江客栈(参见照片14)、清代潘氏老宅整合后成了独具大家风范的礼耕堂(参见照片15)。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工艺店等项目相继在平江历史街区内孕育而生。平江历史街区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格局和紧邻拙政园、观前街的地理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其旅游产业发展,已合理设计并开通了“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和“观前街至拙政园”两条旅游线路,正在筹划深度体验性旅游项目(参见照片16)。

  六、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改造情况

  平江历史街区的永续发展除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及合理的发展利用以外,与重视提高公众参与与保护意识密不可分。

  平江历史街区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与大部分历史街区一样,平江历史街区也存在着人口和建筑密度大,环境和设施条件差等物质环境衰败的现状,从而导致原有功能退化和社会结构解体,成为与城市周边环境有巨大反差的“城市角落”。我们认识到,积极保护历史街区既是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城市遗产的需要,又是情系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光有政府意志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居民才是街区真正的主人。规划编制阶段,我们鼓励公众参与,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通过社区等层面发动老年人一起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工程采取公示方式,所采取的房屋不落地的拆迁办法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既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又有利于街区保护的顺利实施。在重要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上,成功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解决修缮的资金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平江路一期保护与整治工程已经结束,如今的平江路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居民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街区成为居民幸福的依托,而居民是街区发展的主人。

  案例一:有那么一部分社区居民,经常自觉活跃在平江河畔,不论寒暑都能看到他们不倦的身影,自此,河边居民乱倒马桶及生活污水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以平常的行动为平江河水质改善默默奉献着。

  案例二:热心居民陈老先生,年过古稀,却是街区管理办公室的常客,遇有平江路上有机动车违规进入或其他有损街区形象行为,立刻拍照取证,及时通知路面管理人员,为保护平江路面及维护街区形象作出贡献。

  案例三:居民陆先生,及时举报破坏街区环境与绿化行为,经常为街区的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是街区的义务监督员。

  案例四:老干部向先生,密切关注街区房屋修缮,义务监督商家装修房屋,从保护风貌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案例五:居民张先生是街区的义务宣传员,倡导周边居民爱护古树名木,保护文物古迹,维护街区美好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

  案例六:应广大居民需求,街区定期推出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如水乡婚典、传统民间工艺展示等等,居民参与热情高涨,这番和谐热闹的景象,很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参见照片17)。

  七、街区管理工作模式

  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并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工作的落实。规划、建设、文化、土地、财政、环境保护、旅游、水务、市容市政、交通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具体保护与建设管理工作,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具体工作模式:

  1.深化街区各主要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文物、规划部门的审批下,按照“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原则,逐步恢复区域内粉墙黛瓦的面貌(参见照片18)。

  2.建立一支负责街区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的市容市政队伍,对街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管理。

  3. 政府出资对历史街区内各条街巷进行整治改造、对年久失修房屋进行解危。

  4.制定坊规民约,约束自发无序的建设行为,提高居民保护和热爱遗产的意识。

  5.建立历史街区咨询委员会对保护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提出意见,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

  6.逐步建立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文物古迹、控制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分等定级,运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管理,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7.挖掘、整理并建立以平江历史街区为窗口的吴文化展示体系,用作民俗旅游、文化研究、保护交流等。

  8.对街区保护管理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稳定的技术管理队伍,保护街区的保护性建设按规划要求进行。同时,对参与古建筑修缮的设计施工队伍进行资格审查,明确古建筑的修缮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9.政府出资对历史街区内各条街巷进行整治改造、对年久失修房屋进行解围。

  八、启动街区保护工作相关文件

  九、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