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斑驳而又雕满图案的墙面、形态多样的女儿墙、充满闲情的露台、破旧衰败的窗棂……骑楼的美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更加雅致。漫步这些骑楼遍布的老街,仿佛在逐渐翻开海口的往日画卷。
一、起源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在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英法等国在这一带设领事馆,医院、邮政局、银行、海关大楼也在这一带形成,海口的城市雏形逐渐显现出来。1684年清政府新设粤海关,在海口设立了关部,即为“常关总局”(今新华北路一带),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 “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就是对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二、老街的形成
1684年,清政府撤除禁海令,海口开埠后,海口的贸易和海运活跃起来,潮州、福建、台湾、浙江乃至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商船都停靠在海口。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海口海关设立,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旧时得胜沙街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繁华一时。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是为了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据传这里古时称外沙,清道光二十九年把总黄开广将入侵海口的海寇战胜于此。“得胜,即取得胜利”,因此外沙改名为“得胜沙”。如今胜沙街是服装批发零售步行街,是海口本地老少换季添衣的好去处。街上间中偶见旅馆、茶楼,街道上还有不少摊档,摆卖各种各样本地的传统的小吃。海口市政府一九九八年投资六百万,对得胜沙老街进行立面改造,修旧如旧将骑楼街南洋格调更加张扬。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