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三坊七巷(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州市三坊七巷(图)

2010年04月14日 15: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福州市三坊七巷

  “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申报材料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重要的标志之一,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即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涵盖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称“三坊七巷是全国留存至今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众多的唯一性”。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自从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浓缩了福州城市文化变迁历史,也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卢隐、郁达夫、郭化若等。他们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对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乃至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军事的发展进程,均发挥了重要的乃至影响全局的作用。同时,众多才学兼优的良吏、能工巧匠及富商、实业家等萃聚于三坊七巷,如唐代著名学者黄璞,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烈、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以及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蓝建枢,海军将领陈季良,近代文化名人陈衍、何振岱,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此外,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还是闽台历史文化亲缘的见证,福州城市精神的集中代表以及闽学的发源地之一。

  与三坊七巷相邻的南后街是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中轴,是连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通道。沿街分布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保护建筑及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古旧书籍、裱褙、花灯等传统文化商业。明清时期,这里两侧曾聚集着书肆、刻坊、花灯、裱褙、铜器、笔庄、生漆、当铺等大小商店数百家。我国第一部外文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正是从南后街刊刻出版的。清末举人王国瑞有诗句描述南后街的繁华景象,“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将南后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厂,足见当时街市的繁荣。

  为此,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成为了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文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被评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责任编辑:程海宏)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伸阅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视频专区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