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传承七百年传统文脉的国学圣地(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国子监街:传承七百年传统文脉的国学圣地(图)

2010年04月14日 15: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申报材料

  国子监街:传承七百年传统文脉的国学圣地

  国子监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他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的古老建筑——国子监。街道全长669米,平均宽11米,距今已有700年历史。街区内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东西贯通的国子监街以其幽雅、宁静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正如乾隆所言“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199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国子监街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历史要素

  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元代时,这条街即已形成。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在此而称国子监街。在这条街的两侧入口处和中间,矗立着4座完整的过街牌楼。东西街口的跨街牌楼,上书“成贤街”三个字。国子监大门两旁的跨街牌楼,上题“国子监”三个字。成贤街牌楼和国子监牌楼原来都是木制的,民国时期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

  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13号,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永乐、正统两朝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建,形成占地28000多平方米的基本格局。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在彝伦堂前增建了辟雍,使国子监规制更加隆重完备。此后,国子监一直是古代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国子监才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孔庙位于国子监街15号,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 落成,占地22000多平方米,其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北京孔庙既是皇帝祭祀孔子、举行国家祭典的主要场所,也是太学的礼法之地。孔庙院内立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座,载录了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研究科举制度的珍贵史料。

  国子监和孔庙历史上就是一个整体,统称国子监,是当年承继礼法、开展教育、传播文化的圣地,在一般民众,尤其是在读书人心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子监被开设为首都图书馆,孔庙被辟为首都博物馆。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物,2004年,首都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相继迁出,孔庙、国子监合并在一起,恢复了历史原貌。2008年6月14日,修缮后的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